1.評估流程狀況的指標:
(1)領先指標:預測未來的概況,以事先杜絕後患
(2)線性指標:評估理想線性指標與現實狀況的差異、原因
(3)趨勢指標:設定標準以衡量對過去的發現
(4)重複印證表:定期更新表格、預估數值,常用於預估業績
2.品質管控測試:
(1)海關:設下重重關卡,通過後再往下一關
(2)監視器:標記瑕疵品,累積 x 個就停止生產
(3)隨機檢驗:若發現有問題,則增加抽樣頻率
3.想要將工作簡化,必須先質疑每個步驟存在的理由
4.主管的產出 = 所管轄部門的產出 + 主管間接影響其他部門的產出
5.著重把時間投入在高槓桿率能影響組織,卻只需花最小力氣的事情上
6.將目標、優先順序、做事方式告訴部屬,是授權成功與否的關鍵
7.你所蒐集的資訊多寡,會影響你對事物的了解程度,進而影響你做的決策
8.達成高槓桿率的方式:
- 可以同時影響很多人
- 一個動作或一段簡短的對話能對別人造成長遠的影響
- 提供的技術、知識或資訊會對一群人的工作造成影響
- 授權
9.留意高槓桿率的活動會有其時效性,拖越久會降低槓桿率
10.增加管理速度的方式:
- 找出必做的項目,優先放入行程中
- 類似的工作集中做
- 把行事曆當作產出計畫的工具,而不是儲存待辦事項的倉庫
- 建立指標
- 隨時保留一些不急著完成的項目,避免自己有空擋時去干涉部屬做事
- SOP化
11.部屬人數過多或過少會降低槓桿率,理想在6-8人
12.針對常見諮詢的項目,可彙總成常見QA,並授權部屬處理
13.安排規律時間,讓他人知道這個時間是向你諮詢的時段
14.會議類型:
(1)一對一會議:
- 依據部屬對工作的熟悉度調整頻率,總時間至少1小時
- 到他辦公室開會,觀察他辦公狀況
- 讓部屬負責議程,請他準備想提出討論的事
- 談績效的相關數值、指標、進度等
- 請部屬提出組織的潛在問題
- 當部屬講完他們想說的話時,試著再追問他一個問題
- 做會議紀錄作為下次的進度追蹤
- 鼓勵不只談公事
(2)部門會議:
- 當問題牽涉兩個部屬以上時,應納入部門會議議題。但若會議轉變為兩個人的對峙時,應出面制止,進行後續會議
- 事先讓大家知道討論什麼
- 保留一段開放時間,讓大家暢所欲言
- 主要目的是自由討論,經理人應作為協調者角色而非主導者
(3)營運檢討會議:
- 讓所有與會人介紹其工作內容
- 角色:
- 召集人:由誰提報則由誰組織會議
- 檢討負責人:高階主管擔任,提出問題與意見
- 提報人:限制四分鐘或一張投影片
- 與會者:專心聽講並給予反饋
(4)任務導向會議:
- 確保會議的召開是必要的,且該任務只能藉此會議解決
- 會議通知送出後還需確認對方是否會出席,或是否由代理人出席
- 主題、時間、地點、目的、議程必須明確
15.決策的制定、執行,應由離問題最近的人負責
16.一群相同位階的人無法討論出共識,必須由一位更高階的角色掌控會議進行
17.制定決策前應先確認的六大問題:
(1)決策的內容
(2)決策的時限
(3)決策人
(4)制定前應先請益的對象
(5)誰對此決策有同意/否決權
(6)決策制定後應通知哪些人
18.規劃行動方案:
(1)外界環境需求:
- 界定「外界環境」
- 外界期望
- 以「目前」、「未來」兩大時間架構檢視外界環境
(2)現狀分析
(3)弭平差異:
- 「需要」做什麼
- 「能夠」做什麼
19.馬斯洛的 1~3 層影響的是員工是否「樂意上班」;4~5 層影響員工是否追求卓越
20.因應部屬的工作成熟度,需適時調整管理風格:
- 低:任務導向,明確指出該做什麼、何時完成、如何進行
- 中:注重個體,雙向溝通,給予情緒上的支持
- 高:降低主管參與度,彼此建立工作目標、監督系統
21.決定部屬績效:
- 主管應事先名列對部屬的期望,並讓對方清楚知道
- 同時考量長期、短期績效
- 效能
- 對部門或團隊的產出,應分開評估
- 對經理人的評比不可高於他部門的表現(避免評估潛力,應評實力)
22.告知績效:
- 坦承:公開評估機制
- 傾聽:確保對方了解你真正的意思
- 忘了你自己:去除你的情緒,真正要處理的是對方的問題
23.面試他人時,應留 8 成時間讓對方說話,確保他回答的內容都圍繞在你想知道的事情上
24.面試問題:
(1)職能類:
- 描述過去負責的案子
- 弱點、短處為何
- 過去有哪些成就
- 受過的挫折、失敗,並取得的教訓
- 目前職務上碰到哪些問題,如何解決
(2)價值觀:
- 為何能勝任此工作
- 為什麼要錄取你
- 在學校修過最重要的課/完成過最重要的案子、為什麼它對你而言是重要的
25.當愛將突然找你談去留時,立刻推遲手邊的工作,確認原因且不做任何反駁,並告知你須要時間消化,並約第二場會議告知對方你能做到的承諾
26.升遷與否必須基於個體績效,部屬才會把心思放在績效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