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7日 星期五

Coursera - 心理學與生活 筆記

課程連結:心理學與生活

1.知覺的三階段:

(1)覺察:發現一件事,但暫時不做任何的判斷
(2)分辨
(3)確認


2.知覺的四個特性:
  • 選擇性(selectivity):受對象與背景之間的關係影響
  • 解釋性(comprehension):憑藉過去的知識與經驗來解釋知覺對象
  • 整體性(integrality):將不同的個體組成為一個整體
  • 恆常性(permanent):知覺與對象同時變化的穩定性


3.記憶:
  • 外顯記憶(explicit memory):有意識,對先前經驗的回憶
  • 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不需要意識控制就能實現的記憶
  • 程序性記憶(procedural memory):關於怎麼做事情的過程、步驟等具體操作的記憶
  • 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依靠語言描述來進行的記憶
  • 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由過去經驗中對於時間、地點、過程等的記憶
  • 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對抽象符號的記憶
  • 感覺記憶(sensory memory):0.5~4秒的記憶
  • 短時記憶(short-term memory):5秒~1分鐘的記憶
  • 長時記憶(long-term memory):1分鐘以上的記憶

4.記憶重構(memory reconstruction):記憶的儲存過程中,會對已有的經驗發生變化。


5.想像膨脹(imagination inflation):想多了的幻想會被當成已經發生過的事情。


6.當記憶時與回憶時的背景完全相同時,能有深刻的印象。


7.記憶時,常變換記憶內容的順序可加深印象。


8.回憶時,經歷的事件越多,性質越複雜,你感受過去當時的時間就會越長。因此,你回憶過去的時間,其實只是記憶的密度而已。


9.孩子學會轉移注意力與思想,就能實現自我控制。


10.冷系統(理性):認知和策略性的注意力,可延長滿足的時間;熱系統(感性):先天的反應機制,會持續將注意力固定在獎勵上。


12.嬰兒剛出生時,腦神經數量是人腦總神經數的80%,兩歲前會補足剩餘的20%,也就是說,兩歲後人腦的神經數只會減少不會增加。然而,人腦神經的連接數,則可持續增加。


13.依戀(attachment):尋求與某人的親密,並且當他在場時,會感覺到安全的心理傾向。


14.接觸性安慰(contact comfort):透過身體上的接觸而獲得安全感。


15.印刻現象(imprinting phenomenon):幼鳥在敏感期時沒有看到母鳥,會在其他的對象上產生印刻現象,同時產生依戀。


16.嬰兒依戀形成的敏感期在六個月大時便開始。


17.父母與孩子間建立安全依戀模式的要點:

(1)多給予擁抱

(2)信守承諾,說到做到,也不要向孩子編造謊言

(3)當孩子不願意分離時,盡量和他說清楚離開的原因,並告知他什麼時候回來,而不要採取恐嚇或打罵的方式

(4)多抽時間陪伴


18.定向反應(orienting response):給嬰兒一個刺激時,他會先對新事物全神貫注;習慣化(habituation):反覆給同樣的刺激時,會慢慢降低對該刺激的注意力。


19.父母對於嬰兒的無意義的發聲必須給予回應,藉以形成與嬰兒的交流,進而刺激未來的學習發展。


20.與幼兒溝通時,必須蹲下,以他的語言和他溝通。


21.嬰兒會有目的的透過微笑和別人表達情緒,若對方未即時回應,他微笑的次數就會逐漸漸少。


22.對於嬰兒的行為,養育者表現的態度必須是一致的,避免造成嬰兒的困惑與不安。


23.兒童若缺少對同性的模仿、對異性間建立恰當的關係,則容易造成性別認同障礙。


24.透過角色扮演的幻想遊戲,可讓孩子形成恰當的道德請感與道德行為。


25.當你已經習慣有某種東西,而它卻突然消失時,會產生一種負向情緒。


26.以鼓勵代替表揚,可以讓幼兒挑戰更高難度的事。如告訴他「你一定很努力」,而不是「你一定很聰明」。


27.鼓勵是讓孩子發現自己可以控制成功與否,表揚則是導致孩子只願意做被獎勵的事。


28.人的喜怒哀樂都是在客觀事物的刺激下所激發產生的(但必須在需要的中介作用下),而情緒和情感的性質,則是由你對刺激情景的認知來決定。


29.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人們的生理體驗與心理狀態之間存在強烈的聯繫。


30.喝熱水讓體溫升高,會使人們對他人的評價變得友善,同時也使自己待人接物時更加熱情、寬容。


31.戀愛中的激情是由大量分泌的多巴胺或內啡肽組成,這些物質讓我們注意力集中,同時也讓大腦中的獎賞迴路強烈形成;當失戀時,壓力與焦慮會使腦中多巴胺的濃度和活躍性上升,而這個變化會使失戀者感到強烈的激情,同時,因失戀使我們無法得到預期的愛的回報,與戀愛相關的大腦獎賞迴路回報期望不斷地持續上升,才會導致人們在剛失戀時覺得自己變得更愛對方。

當我們的希望或目的無法被滿足時,會產生某種程度的憤怒心理;當自己意識到自己再也無法挽回時,大腦中那些產生多巴胺的系統,會減少它們的活動,於是人們會變得消沉和抑鬱。


32.互補性並不會促進兩個人的吸引,相似性、接近性、熟悉性才會。真正最喜歡的人,是對我們好感不斷增加的人,而不是一見鍾情的人。


33.男性通常能更好地區分自我和他人,可以阻止他人情緒對自己產生影響;而女性通常具備著較好的同理心,因此自己易受他人情緒的影響。


34.同理心的特徵:

(1)接受他人的觀點
(2)不對他人進行評論
(3)認識他人的情緒,並嘗試與之進行交流
(4)與他人一起感受


35.真正理解他人情緒的作法:

(1)尊重
(2)傾聽
(3)增加生活經驗
(4)接納


36.「回應」不能幫助失落的人,你必須讓自己與對方建立共同的「連結」。


37.減壓的方式:

(1)吃香蕉、鳳梨、巧克力
(2)喝花茶
(3)玩
(4)睡


38.人們在社群網路中往往透過文字交流,而文字缺乏情緒化與人性化,進而使得我們與他人的親密感降低,並增加社會隔離感。人與人面對面交流時會產生賀爾蒙,在社群網路中的交流並不會產生。


39.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境中穩定的內在特徵,我們才能把它定義成人格;性格是人的一種內在思維方式,主要涉及到社會文化。


40.人格的五個特性:
  • 整體性
  • 穩定性
  • 獨特性
  • 動力性


41.本我,是按照快樂原則行事;自我,是按現實原則行事;超我,是按道德原則行事。


42.自我會透過部分壓抑本我的衝動,從而避免和超我之間產生衝突。


43.對於自己產生的自我防禦機制,應主動去剖析產生的原因與過程;對於別人產生的自我防禦機制,應透過耐心的等待與陪伴,幫助他解除自我防禦。


44.傳統行為主義:行為和人格基本上是由外在環境塑造的;社會學習理論:行為和人格是由自己獨立的認知過程所塑造的。


45.個體的認知與行為的三要素:
  • 個人
  • 環境
  • 行為


46.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相信自己在特定的環境中,能做出恰當的行為表現。而直接的成敗體驗,會影響自我效能感。


47.規範性從眾(normative conformity):為了不被群眾所排斥和拒絕,而選擇與群體保持一致。


48.自我中心偏差:人們習慣把自己的決定放在別人身上。


49.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的三個假設:

(1)人一般都是想維護自己正向的自我概念。

(2)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的自我認知產生分歧時,會產生一種不愉快的情緒。

(3)人會想辦法減少這種不愉快的情緒。


50.改善認知失調的方式:

(1)改變態度
(2)增加認知
(3)改變認知的重要性
(4)減少選擇感
(5)改變行為


51.要激發團隊中所有人的積極性時,你不應該採取模糊的群體式獎勵,而應讓個人從群體中突顯出來。你可以選擇讓團體績效與個人績效直接掛鉤,或讓所有人的行為能被所有人看到,以避免那些想隱藏在群體之中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