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筆記:
1.人力資源:組織中人員所擁有的資本,及其產生之人際互動與組織文化。
2.人力資源管理:管理組織內人力資源的政策、措施、系統架構及流程。
3.HR務必時時以最高標準檢視自身言行舉止。
4.公司所重視的價值,必須以規範、行為作為體現,如某電信公司重視資訊安全,作法(1)櫃台人員會主動將上一位訪客所填寫的訪客登記簿資料蓋住(2)於公用筆電設置使用時段,時間一到即無法操作。
5.在面談過程中,如發現對方是人才,即便公司尚未有合適之職務,也應先招募進來,後續再規劃其可能的工作崗位。話術如:「我們公司正面臨變革,需要你的能力來幫我們指引方向。」
6.當公司規模屬於中小企業時,福利的發放務必留意,因公司在擴張後不易收回。
7.RPH公司生產力 = 營收/公司人數。每年度應做曲線圖的比較。
8.策略性人資管理應主動與事業策略互動,隨時掌握環境狀況,如台灣每年畢業之技術人才有多少人、相較於前幾年有如何變化?其他國家技術人才狀況又如何?人才招募及海外布局應如何調整?
9.企業價值鏈:
(1)支援活動:
- 企業基礎建設
- 技術研究發展
- 人力資源管理
- 採購/財務管理
(2)主要活動:
- 進料後勤
- 生產作業
- 出貨後勤
- 行銷銷售
- 顧客服務
10.從企業願景到人資策略:
願景 -> 使命 ->文化 -> (外在環境->)組織策略(<-組織現實面) -> 組織架構 -> 人力資源策略
11.人力資源規劃 => 提早規劃
12.HR若要提出改善計畫,應從完整的方案出發,而非只看到單一問題點便向上報告。
13.某半導體公司人資案例:
(1)每周主管會議是由HRBP主導議程。
(2)廠房之出入口以刷卡管制員工進出狀況,透過系統記錄工時,若超出正常工時,則會自動發送簡訊至主管手機,以利隨時掌握狀況。而若員工有加班事實,卻未填寫加班資料,則主管將被扣分紅。
(3)每季發季獎金做為留人方式。
14.HR應懂得(1)提問(2)追究。
15.設置HR部門的組織類型,應考量四個要點:
(1)產業
(2)公司對HR的重視程度
(3)人員分布狀況
(4)HR業務的複雜度
16.留意公司內部是否已從講「情」轉而講「法」。
17.解決企業的問題,是評估HR的KPI。
18.HR人員永遠要從企業經營的問題開始思考,先問,我們企業的方向、挑戰、策略是什麼,然後問,我們的人才需要什麼樣的行為,才能達到這樣的結果?
18.HR和CEO要有的對話應是:你要把公司帶到哪裡去?我們要創造什麼樣的競爭優勢?你對人員的期望是什麼?你希望改變員工什麼行為?你期待塑造什麼樣的組織文化?
20.HR與CEO需要定義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需要什麼新行為,發展什麼新能力。
21.HR是為了解決企業的問題而存在,必須知道公司的痛點,以及目前、即將面臨的挑戰。
22.未依規章制度執行而引發問題的案例:某公司因與某方有長期約聘合作關係,故在某次發放三節獎金,卻遭對方以「有發與三節獎金應屬正職員工」為由,向公司求償正職薪水。
23.HR人員所需之職能:
- 影響力
- 發展他人
- 自信心
- 自我控制
- 專門的技術與知識
- 顧客服務取向
- 團隊與合作精神
- 分析性思考
- 觀念性思考
- 積極主動
- 彈性
24.建立信任感的四個步驟:
(1)正直的品格。
(2)正向的企圖。
(3)足夠的能力。
(4)所做的事能獲得結果。
25.成功公司人資做法的共通點:
(1)領導者把人力資本看成是投資,而非成本。
(2)人資單位通常很了解公司的經營,並充滿熱情,知道產業和企業的驅動因子是什麼,績效指標是什麼。
課程內容反思:
1.你的HR價值觀是什麼?
2.人資五大功能其專業各為何?
3.當工作說明書的撰寫進度無法因應(1)環境變化(2)主管臨時需求,應如何處置?
4.選定辦公大樓的關鍵點:(1)尖峰時段計程車至機場的平均耗時(2)走路可到的平價便當店、高級餐廳約有幾間(3)附近車位的多寡(4)早餐店的多寡及其距離。
5.如何讓員工知道自己每天的績效?
6.如何解決HR、部門主管面臨的五大挑戰?
- 挫折中站起的能力
- 使員工樂於工作
- 動機與激勵
- 領導與團隊
- 溝通
7.將人資部門獨立,須從兩大方向思考:
(1)人資部門觀點的八個議題各自主張為何:
- 願景
- 使命
- 價值
- 利害關係人
- 行動方案
- 優先要務
- 行動
- 評量
(2)從營運角度、創造商業價值的角度出發
8.人資可否設計出通用的三大報表?(如財務三大報表)
9.若某職務以女性居多,且有複數人同時請育嬰假,其職務之人力配置應如何調整?
10.當勞動法令日益嚴苛而影響至勞工關係,公司應如何讓員工安心?
11.職務替代性高或低之員工,應調整薪資或改善福利以增進工作動能?
12.HR應如何協助公司成為有能力創新的工作環境?
13.如何能讓公司資源做靈活的調配?
課堂流程細節觀察:
(一)課前:
1.填寫報名資料時先要求填寫茹葷、素或不吃午餐;報名完成後,需填寫 google 問卷,提供學員基本資料,以利老師教學用途。
2.開課前一週寄送課堂相關資訊,提醒學員上課地點、時間。
*改善建議:可於附檔夾帶協會年度課程資訊,以利推廣。
(二)報到:
1.報到時分組別、姓名、日期、早午時段簽到,並同時領取講義。
*改善建議:考量個人臨時需求,可於每日後多備註欄位告知當日之餐點是否需更改。
(三)課中 :
1.講義採單面列印,讓學員有足夠頁面做筆記。
2.講師於開頭時的自我介紹,從求學經歷敘述起,並以非相關科系(農工博士)從事HR職涯,引起多數學員的共鳴。(請學員課前填寫google問卷的好處之一)
3.轉跳主題前,均進行小組討論,可驅動學員主動複習講義內容,利於加深印象。其次,學員間可分享各自經驗,再者也可舒緩上課疲勞。
4.下午一點時進行課堂小討論,在進行課程;一點三十分進行第二次課堂討論。
5.上課時間約50分鐘不等,講師依學員及講課狀況而異動。
(四)午餐 :
1.由各組派代表領便當。
2.用餐過程中協會人員說明課程相關事項,包括考照相關訊息等,並告知會以FB的社團作為交流平台,並再次詢問下次餐點是否需做更改。
3.餐點主菜不一,可讓學員自由互換。
4.組內票選小組長。(刻意安排在上午的課程結束後,大致可了解哪位成員較能引導討論氣氛)
5.用完餐後,各組組長進行自我介紹,結束後正式上課。
第二週 - 工作分析、職位說明書與任用管理:
課堂筆記:
1.工作活動層次:
(1)職系Job Family:技術職責近似,不因組織而變動的職種群組。如「人力資源管理」。
(2)職業Occupation:同一組織內,二組以上彼此相關的工作之統稱。如「薪資與福利」。
(3)工作職務Job:職位之重點工作內容或職責相近者。如「薪資管理」。
(4)職位Position:必須由某人完成所有職責的統稱。如「薪資行政專員」。
(5)職責Duty:工作存在的主要原因,完成特定職責的數項工作活動。如「按時給付薪資」。
(6)工作項目Task:須進行一連串的動作。如「準備給薪報表」。
(7)工作元素Elements:任何單獨的活動。如「薪資匯款」。
2.工作分析六大步驟:
(1)決定工作分析的目的、用途與範圍。
(2)選擇代表職務。
(3)決定工作分析程序與方法。
(4)收集資料。
(5)整理與分析資料。
(6)撰寫工作說明書。
3.推動工作分析前:發展程序書、表單
-> 上呈 -> 辦說明會,表示你的目的為何,並保證並非因人力盤點而進行工作分析。
4.工作分析不應由HR執行,而要先了解你所選定的職務為何,託由該部門主管,交由其指派人員撰寫。撰寫完畢後須交由部門主管簽名確認。(留意簽核程序)
5.工作分析問卷內容:
(1)請描述組織圖(上下隸屬與平行關係,有多少部屬?)
(2)您的職責是什麼?(公司付錢是要請你來做什麼事?時間各佔多少百分比?應照比重排序)
(3)您要做哪些規劃?(自行產出部分)
(4)您要做哪些決策?(自行決定部分、向上呈報部分)
(5)您執行的工作對組織內外的影響範圍?(須與那些人士接觸?接觸目的為何?)
(6)要做好您的工作,必須具備什麼樣的知識?
(7)要做好您的工作,必須具備什麼樣的學經歷?
(8)要做好您的工作,必須具備什麼樣的技術或證照?
(9)要做好您的工作,必須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10)您的工作環境,對體能或心理上有何特別的要求?
6.工作說明書撰寫原則:
(1)針對「工作(職位)」而非「個人」。
(2)敘述「現在」「應該做」的工作。
(3)以「動詞」為句首。
(4)按邏輯編排順序(依工作重要性、耗時多寡、定期/不定期)。
(5)著重「職責」而非工作流程。
(6)不應包括偶發性或暫時性的職責或工作。
7.員工內部轉調時,必須留意主管蓋章等流程是否確實。因容易肇生內部謠言,導致主管與員工間的不信任感。
8.當有員工向HR表示想轉任時,HR必須先請示HR主管,而HR主管必須再找當事主管、欲轉任單位之主管,詢問彼此意見後,再跑行政流程。
9.透過詢問應徵者的過去的「行為」、「過程」,可了解是否契合公司的價值觀。
10.員工的家庭關係,往往影響其工作效能。
11.先想想在找什麼條件的人,才能決定要用什麼測驗工具。
12.電話面談不宜進行深度訪談,或時間耗費過長,因容易造成應徵者的不舒服感。
13.HR主管應教導各部門主管面談技巧。
14.BAR提問法:
Q:給我一次你的經驗/例子
Background:事件的背景為何?(包含時間、做什麼專案)
Action:當時採取什麼行動?
Result:結果如何?
15.面談時務必留意Halo Effect(暈輪效果):有一樣表現優良就擴大解讀成樣樣優良。
16.面談中,HR不應受應徵者影響,提問架構應隨時視情況而定改變方向,但要知道自己提問的目的為何。
17.不要在過程中提及你對應徵者的判斷,HR只要提問就好,不要向對方說出你的結論。
18.HR在面談結束後應送應徵者至電梯。
19.與應徵者面談後,須進行Reference
Check(人品徵詢):為何對方公司沒挽留他、面談中提及的經歷是否有欺瞞。
20.降低錄用後未報到的情形:
(1)先電話通知「預計」錄用,了解其報到意願。
(2)核決主管簽核後,發予「正式」錄用通知。
(3)請錄用者在收到錄用通知後正式回覆,並先提供email帳號等申請資料。
(4)關鍵職位或報到時間較長者,適時連絡他關心近況,並通知目前報到準備情形,觀察其反應。
(5)必要時,可邀請錄用者參加公司活動。
21.在新人報到時,應給予工作說明書。
22.若在追蹤新人適應狀況(約3個月至半年)時,發現各部門隱藏性的問題時,HR應即時告知HR主管。
23.面談驗證應徵者的話時,不應只問該如何做,還要問為什麼要這麼做、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這樣做是為了得到怎樣的結果,或是提出情境問題,提出一些可能發生的狀況,看求職者是否知道該如何處理。
課程內容反思:
1.如何避免應徵者受測性格量表時產生的討喜現象?(或如何看穿其真實性格?)
2.某半導體廠老闆要求每年淘汰考績最後5%人員、非前段知名學歷者不錄用,導致HR決策變相錄用後段學歷應徵者,作為汰除之對象。
課堂流程細節觀察:
(一)課前:
1.召集認證班之所有講師開會,確保課程內容不會重疊,並協助彼此完善教材。
2.九點仍未到課之學員,班導師詢問各組組長掌握缺課人數及學員姓名,並由協會致電通知詢問狀況。
(二)課中
1.和老師互動之學員,可獲得一張撲克牌,但鬼牌不予計分。以此獎勵計分方式讓學員體悟職場兩件事:(1)努力並不一定能得到收穫,但不努力一定不能得到收穫(2)有時運氣成分佔得較重。
2.講師的自我介紹,以四個敘述選項作為開場,讓學員猜測何者有誤,以讓學員了解在招募面談過程中,有些應徵者會在資料中造假,必須透過HR自身累積的經驗、觀察對方的言行舉止,以做出正確的判斷。宣布答案後開始進行正式自我介紹。
3.課程每一章節提供練習題、問題討論及HR文件範例(如工作說明書)。
第三週 - 績效管理;訓練發展:
1.HR應具之優勢特質:對人的熱情、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人際溝通、正向心態。
2.績效管理:為一持續性的過程衡量並發展個人與團隊績效,並確保與組織策略目標一致。
3.績效管理與績效評估之差異:前者為「重視『過程』的『發展』」;後者為「重視『結果』的『運用』」。
4.績效管理流程:公司策略與目標 -> 商訂績效目標 -> 持續性的績效管理(回饋) -> 正式績效面談(回饋) -> 績效評估發展與訓練
5.任何建議員工之改進,應與員工私下單獨面談。
6.SMART工作目標:
Specific:明確的
Measurable:可衡量的
Achievable:可達成的
Relevant:有關連性
Time-Bound:有時效性。
7.SMART目標公式:目標 = 動詞 + 目標項目和數值 + 期限
8.當目標不易量化時,可加上欲達成的期限。
9.以BAR法(背景、行動、結果)提問,撰寫績效記錄。
10.評比:與團隊或同儕比較;評分:與自己比較。
11.若主管不易設定績效評估評量,可加上該部門之不適汰除率。
12.進行績效評估之強迫分配法時,依績效程度將部門分為A、B、C等級,再分別設計不同等級之評量比例。
13.若公司處草創期時,績效評估項目之結果導向權重比例應遠大於行為導向之權重;若公司處穩定期時,則結果導向權重比例可略大於結果導向之權重(如70%;30%)
14.回顧目標評估時,若可能因特定情況而無法達成目標,可先與主管協調容許目標異動,並應於年初時定案。
15.360度績效評估因易肇生彼此評分打高的情況,故僅適用於員工/主管訓練發展
16.績效面談目的:檢討過去、衡量現在、策劃未來。關鍵在於引導他人未來能做得更好。
17.績效面談十要:
(1)清楚說明面談目的
(2)建立彼此的信賴
(3)鼓勵發言
(4)專注傾聽
(5)聚焦績效相關因素
(6)避免對立及衝突
(7)回顧既往策劃未來
(8)強調優點改進缺點(具體事件)
(9)雙方制定改進計劃,彼此應留存紀錄
(10)讓員工滿懷積極意志結束面談
(11)適時結束
(1)~(3)時間約5至10分;(4)~(9)時間約40至50分;(10)~(11)時間約5~10分。
18.績效面談應產出:
(1)績效問題解決方案
(2)設定未來績效目標
(3)擬定個人發展計劃(IDP)
19.績效管理制度規劃六步驟:
(1)公司願景、使命與目標
(2)人力資源相關制度的檢視
(3)人力資源與績效關聯考量、項目與方法選擇
(4)設計績效管理相關規章與制度
(5)制定績效管理相關表格
(6)繪製績效管理相關流程
20.績效管理制度的推廣與實施順序:
(1)完整之制度設計(規章及表格運用說明)
(2)取得董事長等高層主管的背書
(3)舉辦說明會取得認同
(4)舉辦教育訓練(包括:評量及面談技巧等)
(5)正式實施
(6)持續追蹤檢討改進
21.訓練:改善員工目前的知識與技能;發展:培育員工因應未來所需具備的能力。
22.訓練的三大領域:
(1)在職訓練(OJT)
(2)集中訓練(Off-JT)
(3)自我發展(SD)
23.訓練需求分析面向:
(1)組織分析:組織經營、組織士氣、顧客期望
=> 策略地圖/BSC
(2)工作分析:工作目標、職務應具之KSA、績效標準 => 目標設定/工作說明書
(3)人員分析:績效評估、能力評估、職涯規劃
=> 績效評估表/IDP
24.進行訓練需求訪談時,應選擇意見領袖或關鍵部門。
25.問卷需搭配訪談,因只能得知大標題進而導致對同一需求有理解上的落差。
26.訓練規劃應思考的5W2H:
WHY:為什麼要辦訓練?
WHAT:期望達成什麼目標?
WHO:誰是學員?決策關鍵人?
WHEN:最佳訓練實施日期與時間?
WHERE:最佳訓練場地?
HOW:用什麼方式(訓練項目、訓練方法、評估方法)辦理可以達成目標?
HOW MUCH:投入的經費評估(成本效益是否可行)?
27.訓練時間應視公司營業性質而定(盡量在上班時間),並避免舉辦在週一、週五、連假前等時段。
28.訓練地點應避免在公司舉辦,因往往在休息時段時,學員便回崗位處理工作。然而若訓練時程短(如兩小時),可在公司內開辦。
29.訓練企劃書的內容:
WHY:訓練需求
WHAT:訓練目標(應連結至效益)
WHO: 訓練對象與贊助人
WHEN:訓練時間(應針對不同項目明訂時間一般集中訓練約2~3天;有OJT應再額外告知耗費天數)
WHERE:訓練地點
HOW: 訓練項目、訓練方法及評估指標
HOW MUCH:訓練成本與效益、時限
30.找內部講師試講時,測試時間至少應為正式演講之70~80%。
31.訓練課程內容必須與本身產業相符。
32.舉辦訓練課程前,應多花時間瞭解老師習性。
33.訓練效益評估四層次:
L1反應層次:評估學員對課程的整體反應程度
L2學習層次:評估學員對課程的吸收及瞭解程度
L3行為層次:評估學員返回工作崗位後的應用程度
L4績效層次:評估學員應用後所提升組織績效程度
34.「人力發展」不等於「教育訓練」,績效才是目的。
35.某金融業於新人訓練時,主管或資深員工會在午餐時間與新進人員做經驗交流,而HR會額外花時間單獨與學員做交流。
課程內容反思:
1.公司併購後應如何妥善移植文化、績效考核制度?
2.訂定績效目標時,應如何達成共識?
3.如何設計公平的獎金分派比例?
4.主管如何對員工平衡進行行為事例記錄?(因人易看重他人缺失行為)
5.如何評估目標之合理性?
課堂流程細節觀察:
1.類似上週抽牌加分制度:全組準時、提問、回答問題等方式可獲一張撲克牌,激發學員參與度。(鬼牌50分;A 20分;10、J、Q、K 10分)
2.最早完成報告內容之組別可抽五張;台下學員提問者可抽一張;獲提案者可抽五張,另一組則抽一張。
第四週 - 薪酬管理與員工福利:
課堂筆記:
1.某半導體公司於產能不足時,舉辦為期2~3個月的運動會(PM16:00~18:00舉行,且仍算工作時間),各部門認養一活動,由員工關係管理部門作為協調窗口。藉此取代無薪假作法。
2.外商在職業評價中,往往同工同酬;台商IC產業往往偏重學歷+經歷。
3.某些IC產業技術員本薪過低原因:四班二輪 = 做二休二,一月只做15天,一天做12小時,休息2小時。
4.功績矩陣表:橫軸為考績;縱軸為貢獻值。
5.薪資:經常性給與之工作報酬;薪酬:任何可用金錢衡量之報酬。
6.一般員工之保障所得與變動所得比例約為80:20;高階主管比例約為70~60:30~40。
7.外商薪資中的保障所得比例比一般台商高。
8.薪資之架構設計,主要在保證所得、變動所得的變化。
9.勞基法目的:公司不可虧待員工。故僅為一基準點。
10.全勤獎金應算為經常性給與;年績效獎金應屬恩惠性給與。
11.月、季績效獎金屬經常或恩惠性給與應視地方行政機關認定為主。
12.某IC產業在製造生產之每一站別設置站別證照、站別津貼。
13.IC產業一般設置輪班津貼。
14.因公司擴展關係,而需因員工舉家搬遷時,應設置1~3年relocated津貼。
15.加拿大吸引人才方法:
(1)曾在台灣半導體產業工作者
(2)薪資為台灣之五倍
(3)relocated津貼
(4)可移民
16.當公司轉為成長型公司,可透過晉升方式留人。
17.馬斯洛需求:
(1)基層人員:生理、安全、社會階層
(2)高階主管:榮耀(地位、職稱)、自我實現
18.薪酬給付之差異基礎:
(1)貢獻
(2)年資
(3)績效
(4)能力(某些外商會設置特殊技能加給)
(5)市場供需
(6)執照
19.欲增加招募外籍勞工成效時,可增加其就業安定費。
20.薪酬管理的三大公平原則使用工具:
(1)外部公平:薪資調查、薪資政策、薪資結構
(2)內部公平:職位評價
(3)個別公平:績效評核、績效調薪、獎金制度、紅利辦法、股票辦法
21.薪資架構的基礎:職位分析 -> 職位說明書+工作規範(人才條件) -> 職位評價 ->決定薪資
22.職位說明書應包含:
l 目的
l 責任
l 權限
l 知識
l 技能
l 特質
23.職位評價方法:
(1)排列法:由各部門高階主管討論並排定職位之重要性。
(2)分類法:先決定區分為幾個職等,並敘述各職等大致的工作內容,再將JD和各職等的工作內容加以比較,最後將各職位置於與其相符之職等中。
(3)因素比較法:先選擇評價因素,根據各評價因素將各個工作加以列比,再根據各因素對公司的相對重要程度來決定其權重,最後計算各職位的點數。
(4)因素點數法:先選擇評價因素及其程度和相對應的點數,依各因素來分析各職位,並決定各因素中最符合該職位的程度,最後將各因素所對應的點數加總。
24.評價因素的類別:知能、職責、體能、工作條件。
25.評價因素必須適用於同一職位評價中的所有職位,而且是重要的、可被觀察或衡量的。
26.職位評價步驟:
(1)職位說明書
(2)評價委員會
(3)確定評價因素及權重
(4)進行評價
27.新加坡之薪資調查報告,較可反應世界整體薪資狀況。
28.公司要先設定政策線,才能做薪資結構。
29.外商人力編制規劃:五年分短中長期計劃,三年做一次review。
30.欲以薪資留人,應以變動獎金而非本薪方式,因可拉動績效。
31.吸引工程人員應徵,可開領先60%企業之本薪(試用期前領先50%本薪,期滿再加至60%)。
32.育嬰留職停薪人員如休假期間遇調薪,仍需給相同的調薪、變動獎金(可調小幅,但不可不調)。
33.公司對於表現不好員工可給落後之薪資級距,使其自願離去。
34.獎金制度應與績效連結,並根據個人或團體績效做設計。
35.獎金制度的三大基礎:
(1)公平衡量基礎(員工與主管共同制定)
(2)獎金、績效關聯基礎
(3)職務差異基礎
36.某IC公司舉辦之年度創業競賽,分為個人與團隊。個人提案且獲勝者可得20K獎金;團隊需跨部門人員組隊參與。
37.「福利」是企業差異化自己和競爭對手的主要途徑。
38.薪水與福利為一體,有一高必有一低,須從整體觀點來看。
39.員工抱怨薪資或福利時,HR要清楚知道自己與對手公司之薪資及所有福利項目為何,並算出彼此共支出多少。
40.薪資單應列舉員工繳納給福委會之金額。
41辦理員工福利的重點:
(1)法令規定(稅負因素、公共關係、社會責任)
(2)員工需要(工會目標)
(3)若非法定,盡量給予員工選擇機會
(4)企業支付能力(符合組織財務能力)
42.員工福利執行效益評估:
- 年度員工滿意度調查
- 活動參與率評估
- 活動後意見調查
- 離職面談
- 離職率
- 生產力
- 缺勤率
課程內容反思:
1.如何降低錄取後未報到之人數?
2.公司舉辦活動時,應如何引導員工自願參與?
3.薪資應如何規劃,以激勵不同職務之員工?
4.如何在新進員工到職的1~2年內,培育為小主管?
5.如何處理薪資之內部公平性問題?
課堂流程細節觀察:
1.同上週以撲克牌獎勵記點方式,但不看點數,改看張數計算。
2.中午上課時,以兩兩相互按摩方式(男男、女女),並詢問彼此感受,可發現每人的感受度不同,以此延伸告知任何評估量表,均須定義其指標。
第五週 - 員工關係與員工服務、離職管理與留才對策:
第五週 - 員工關係與員工服務、離職管理與留才對策:
課堂筆記:
1.HR做策略前的疑、思、辨:
疑:存疑,確認資料是否具正確性?
思:思考,資料中的哪些部分對公司有幫助?
辨:辨別,這些資料是否真的有幫助?
2.推動大公司組織文化變革:公關部門
-> 外部專家協助
推動中小型企業組織文化變革:HR -> 先求有再求好
3.影響員工關係主要因素:管理者行為
-> 員工行為 -> 組織文化
4.除非公司有要做調薪計畫,且老闆已給預算,否則不應做薪資福利調查。
5.員工意見調查成功關鍵:
(1)高階主管支持
(2)只選擇評量客觀、可衡量的項目
(3)只評量你希望/能夠去控制的部分
(4)善用霍桑效應(沉默的力量、因受人關注而使其效率提升)
(5)凝聚管理階層共識,落實改善方案
(6)舉辦Workshop,討論評量與研究調查的結果,高層次改善結果的行動方案
6.關注主管、關鍵員工(意見領袖)、潛力員工之意見調查。
7.台灣Google員工關係管理:
(1)尊重個別差異
(2)每週有20%自主開發時間
(3)提供多間小討論室
(4)「不出百步必有食物」
(5)每人有一獨立view
(6)公司接受員工以提升效率為由異動活動空間
(7)會議室、印表機名稱由員工票選命名
(8)應徵者會與同單位、不同單位人員面試
8.內部溝通與組織目標的串聯:
(1)組織目標與現狀落差分析
(2)組織發展與文化塑造
(3)產生文化認同/員工認同
(4)創造組織向心力並提高組織產能
9.對全體員工溝通的成功關鍵:
(1)訊息清楚及時
(2)內容合乎邏輯
(3)前後立場一致
10.某外商銀行會於新人訓時,便會告知總公司的申訴電話。
11.與個別員工溝通的成功關鍵:
(1)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2)觀察對方肢體語言55%,語調38%,內容7%
12.有效溝通的流程:
(1)展開討論
(2)澄清資料
(3)發展意念
(4)達成決議
(5)總結討論
13.溝通時的注意事項:
(1)自尊
(2)同理
(3)參與
(4)分享
(5)支持
14.員工協助方案(EAP):解決有關影響勞動生產的個人問題。
15.離職定義:雇佣關係的終止。
16.離職決定的形成模式:
(1)對現有工作的評估
(2)工作滿足低與不滿足高
(3)離職念頭
(4)對離職成本及找尋新工作預期效益評估
(5)尋找工作的意願
(6)尋找工作的行為
(7)對可能工作機會評估
(8)現有工作與新工作機會之比較
(9)離職意願
(10)離職或留任
17.HR絕對不能對員工over promise
18.離職面談後,應請該部門主管找交接人員與離職人員全程在旁交接,以避免離職人員因報復而刪除資料。
19.做好離職管理的方式:
(1)確認離職的真貌
(2)離職行政作業準備
(3)離職面談
(4)避免勞資爭議
(5)離職作業的確認
(6)與離職員工維繫良好關係
(7)離職率與留任率
(8)離職原因分析
20.離職作業的確認:
(1)遞辭呈或填寫離職申請單:離職員工
(2)填寫人事異動單:直屬主管
(3)離職面談:人資單位
(4)確認合約存續:人資單位
(5)核准離職:核定主管
(6)工作交接:離職員工、交接員工
(7)交還公物:離職/交接員工電腦/圖書/工具
(8)結算薪資清償欠款:離職員工、財務處
(9)交回識別證:離職員工、人資單位
(10)檢查離職清單:人資單位
(11)完成離職手續:離職員工
(12)領取服務證明書:離職員工
(13)退保:人資單位
(14)資料歸檔:人資單位
(15)整合離職原因並做離職統計:人資單位
(16)留才對策:人資單位
21.離職面談:
(1)面談前:
- 制定成文的政策來闡述離職面談的方式、時機和組織者
- 安排面談時間/地點/與談人
- 資料準備:離職單、員工基本資料、績效記錄、獎懲記錄、面談問題清單/記錄表、其他約定文件
- 發面談通知與確認
- 掌握離職人員的績效、離職原因、現職年資、現任主管意見、離職人員預先完成的離職原因問卷
- 準備好要問的問題
- 與離職者約定面談時間
(2)面談中:
- 於員工離職日前進行離職面談
- 確保過程保密與安全
- 多問開放性的問題
- 對事不對人,採中立的角色與態度
- 告知意見將提供組織作為改善參考
- 只需理解對方觀點,但不一定要同意
- 告知或提醒離職相關規定,如預告期、競業禁止
- 感謝離職者對公司的貢獻並祝福,維持良好關係與公司印象
(3)面談後:
- 離職資料記錄與分析:(項目)原因、部門、職務、職系、服務年資、績效;(尺度)離職者質、量與時間軸
- 對於離職原因擬定行動方案
- 建立離職人員資料庫
- 定期與離職員工聯絡
- 對於主要人員於離職後一個月內再次電詢離職原因(可獲較客觀的答案)
22.進行離職面談時,應從對方角度出發,並引導對方思考,而在事前就應仔細研讀對方相關經歷。
23.離職面談分析:
(1)整體離職率
(2)離職原因分析:單位、現職年資、績效評等、職系、職類、職級、年齡、新進人員離職率(3個月/1年內)
(3)留任率
(4)平均離職成本(自願與非自願/3個月&1年內)
(5)有意願回任率
24.離職不是斷絕關係,未來仍有可能回任或帶來客戶、成為合作夥伴。
25.企業留才的10大關鍵作法:
(1)安排人員給予新進員工工作及適應環境上的建議,協助快速融入工作。
(2)提供具競爭力的薪資福利。
(3)滿足員工的成就感與使命感。
(4)傾聽員工想法,定期與員工討論工作內容與未來職涯規劃。
(5)提供完善的升遷制度、內部輪調。
(6)以明確的賞罰制度,讓員工明白公司的行為規範。
(7)留意員工與直屬主管的關係。
(8)適才適所。
(9)建立完整的培訓計畫。
(10)建立良好且平衡的工作環境。
課程內容反思:
1.如何讓潛在員工加入公司?(雇主品牌)
2.根據意見調查所設計之教育訓練課程,為何報名成效仍不彰?
3.如何招募最合適而非最好的員工?
課堂流程細節觀察:
1.同上週採撲克牌張數計分方式,中午、課末時,可用團隊一半的分數下賭注,可擲骰子*2一次,團隊總分則為點數+原有分數。使學員了解職場中努力+運氣的重要。
2.中午時第一次結算分數,分數較高者可優先選擇獎品(零食,可避免下午課堂時精神不濟)。而在每個團隊選擇獎品時,老師均詢問其選擇原因為何,告知學員應時時探究選擇背後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