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組織而言,重要的事情並非 What(知道什麼),而是 Who knows what(誰知道什麼),這就是組織記憶與個人記憶最大的差別。
2.管理學認為,藉由活用交換記憶來提高組織的記憶力非常重要,但所謂的「Who knows what」僅限於分享正確的情報。
3.看到管理效果的資料時,不要一味相信這些資料代表的結果,應該自己設法畫出因果關係。
4.進行指標調查時,對象不要只鎖定頂尖企業,加入表現不理想的企業也是一種方法。
5.為了避免創新的停滯,企業必須以組織的角色,保持知識探索與深化之間的平衡,以及建立起避免能力陷阱的策略與體制。
6.有助於提升創意的是弱連結,因為弱連結的網路有助於增進知識的多樣化。相反地,強連結的網路則有導致知識同質化的傾向,對於提升創意並無助益。
7.「CAGE 距離架構」:可協助企業判斷預計進軍的國家與母國之間的四個距離,分別是民族性(Cultural)、行政(Administrative)、地理(Geographic),以及所得落差(Economic)的距離。
8.市場成長率高的國家與風險評估之間的平衡未必是最吸引人的當地國(host country)。相反地,從市場規模思考,即使規模尚小,但考慮風險之間的平衡後,反而會是吸引人去投資的國家。
9.所謂集體主義,指的是重視所屬團體的利益,而且團體內部的向心力很強。然而,團體內部愈團結,想和外部成員建立合作關係時,心理上會有困難。
10.成立新事業前應使用「階段性投資」,例如最初三年的工廠規模是當初構想的四成,並開始生產產品,三年之後等到事業上了軌道,再選擇實現其他六成的事業計劃。弱三年後狀況不理想可以選擇抽手,或是預測未來景況不佳(不確定性高),而選擇繼續維持現有的小規模。
11.「假定檢查表」:事業計畫是在不確定的情形下提出的假定,事前先把這些假定寫下來,因為或許會有沒注意到的「基於默契假定」。當不確定性極高時所設定的假定,不過只是假定而已。此外,每當階段性投資有所進展時,應以里程碑(milestone)分析驗證當初的假定是否正確。
實際的里程碑分析之中,有許多事必須驗證該事業的收益是否達到擬定事業計畫時所訂下的目標。但這個目標一開始是基於擬訂計畫時的假定所設的,因此必須先驗證假定是正確的,然後再彈性調整目標與事業內容。
12.實質選擇權的事業計劃法對於外部的不確定性很重要;另一方面,針對內部的不確定性,必須思考的是「如何積極採取行動才能消除不確定性」。
13.企業必須定期確認各種事業的不確定性是否已經發生,以及不確定性是否已經降低,如果不確定性降低,就可以研議下一個策略。
14.當個人對於自己所屬團體具有較強的身分認同,此人做出的決策會受到所屬團體的強烈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