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家經濟繁榮靠的是大量的產出,而非大量的貨幣或財富。
2.GDP 的標準定義是:在一年期間內,一國國內所產生的全部貨品及勞務的市場價值。因此,增加總勞動工時(勞動)、工廠及設備數量(資本)、使用勞動及資本的效率(TFP),都可提高 GDP。
3.有貿易順差的國家,目的是預期在未來能從他們的貿易夥伴拿回更多的產出。這種跨期間的移轉,經由國際借貸可以得到確保。
4.當一國的出口超過進口時,它必然是將相當於這個差額的資金貸放給外國,讓外國人可以購買本國多餘的生產。
反之,當一個國家的進口超過出口時,該國必須從外國借錢來支付這項差額。用借款的方式,即是承諾在未來會償還這項差額,通常包括利息。
5.經濟成長的三項基本來源:
- 勞動力增加
- 資本增加
- 前兩項要素的使用效率增加
二、貨幣
1.名目 GPD 的增加,可能是因價格或數量的改變所造成;而實質 GDP 的增加只可能來自數量的變化。換言之,實質 GDP 衡量的是:一個國家在一年內所生產的全部最終貨品及勞務的數量。
公式:名目 GDP = P * Q
- P:綜合物價水準(物價平減指數)
- Q:最終產出的總數量(實質 GDP)
2.一個國家的富裕是靠實質 GDP,而非名目 GDP。
3.物價平減指數可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物價狀況。
公式:物價平減指數 P = 名目 GDP / 實質 GDP(Q)
4.實質利率代表經過通貨膨脹調整後,貸款的有效利率;名目利率會隨著通貨膨脹而上升,因為放貸者關切的是他們對實質產出的支配能力,而不是對貨幣的支配能力。
公式:實質利率(ir)= 名目利率(in)- 預期通貨膨脹(Pe)
5.一個國家的通貨實質升值,大約等於該國的通貨膨脹率減去其名目貶值率,亦即:
通貨 X 的實質升值 = X 國的通貨膨脹率 - 通貨 X 的名目貶值
6.若通貨膨脹的差異(本國的減去外國的)超過名目匯率的貶值幅度,則實質匯率會提升,因而對貿易收支產生向下的壓力;若通貨膨脹的差異小於名目匯率的貶值幅度,實質匯率會貶值,對貿易收支則產生向上的壓力。
7.貨幣政策的三項基本工具:
(1)貼現率:央行貸款給商業銀行的利率。央行利用降低貼現率,讓商業銀行借錢時,發行新貨幣給該銀行,以增加貨幣供給。
(2)法定準備:央行規定商業銀行的每筆存款必須提作準備(因此不能放貸出去)的比例。由於法定準備代表存款及放貸過程中的漏損,因此法定準備率愈高,貨幣乘數就愈小,以使貨幣供給降低。
(3)公開市場操作:央行在公開市場上購買及出售金融有價證券之行為。當央行要擴張貨幣供給時,會從民間金融機構手上買回政府債券或其他資產,注入到經濟體系中;反之,若要緊縮貨幣供給,則會將資產賣給金融機構。
8.當一個國家利率相對於其他國家上升時,該國的通貨會傾向於升值。原因在於,一國的利率上升,會使得外國人受到資金報酬率較高的願景所吸引,想在該地投資。而外國人競相在該國金融市場投資,所造成的資本流入將會推升該國貨幣的價值。
9.匯率的最佳預測,要看:
- 利率的短期變化(利率漲跌會造成快速的升貶值)
- 通貨膨脹的中期走勢(高通膨會帶來貶值;低通膨則會帶來升值)
- 經常帳失衡的長期走勢(赤字帶來貶值;盈餘則升值)
10.名目價值(如名目 GDP)是以當期的市場價格來衡量;實質價值(如實質 GDP)則是以固定價格衡量,經過通貨膨脹調整之後反映出生產的數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