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何事都有利有弊,所以在取捨之間,必須考慮利弊得失對我們的適合性。
2.禮的輕或重,需視感情的深或淺相配合。
3.喪禮重於哀戚心意的表達,而不重在形式上的奢侈鋪張。
4.一件事合禮不合禮,其判斷的根據不一定是在行為事實的表現,而應該著重在其行為的方式和目的上。
5.所有的禮,最重要的就是必須要有誠敬的心意。要使人人都能誠,事事都能敬,其基本條件就在於是否具備道德水準。
6.禮的精神,是要求自我的謙卑退讓,盡可能地尊重別人。
7.禮的最高目的,是為了達到和平的目標。
8.只要能認清自己的環境和立場,就本分範圍以內,不偏激衝動,也不鬆懈怠惰,不必要虛偽做作,平平實實地把事情做到恰到好處,就是合乎禮的標準。
9.做事應盡心盡力,對人應實實在在,行為應遵循禮,以義作為是非善惡的判斷標準。
10.胸懷坦蕩,氣度恢宏,能見其大而遺其小,是做大事必須具備的條件。
11.儒者不強調自我,不急於表現,不願抬高身分,但也不輕貶自己,不輕易讚美或批評別人。
12.朋友的相交,貴在互相了解。了解彼此志同道合,了解彼此都是以道義為宗旨。
13.「儒」的三種解釋:
(1)優容寬大,不論在任何環境都能適應。
(2)柔順平和,人人都願意和他親近。
(3)浸濡滋潤,自身浸濡沐浴於道德的修養。
14.明明德是修身的最終目標,止於至善是平天下的最終目標,所以明德修身是大學之道對所有人的基本要求。
個人身修之後,才能做到家齊、國治、天下平,這些都是修身的外衍。而修身的內涵過程,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本身還需要具備五個層次的先決條件,分別為定、靜、安、慮、得。
因此個人的修養功夫,應先從確定自己努力追求的至善目標做起。
15.誠意的修養,就是要我們在內心意念剛開始浮動的時候,經過善惡利害的判斷之後,一律用高倍顯微鏡放大來看。
16.在孩子開始懂事時,應先讓孩子時時注意「端正」和「恭敬」兩項標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