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時間表的三分法:設計、coding、測試。
2.時間表的問題清單:
(1)時間表中是否以某種形式把所有參與者的生病和渡假時間包含進來?
(2)是否有國定長假或一年中德主要其他時間影響?這些期間內特別難在主要期限達成。
(3)個人是否看得到時間表?是否需定期回報進度?
(4)是否有人每日或每週監看整體時間表?這個人是否有足夠的權位提出好問題,並做調整?
(5)團隊是否對時間表有歸屬感和承諾感?如果沒有,原因何在?團隊是否對時間表的制定以及要做的事情有所參與?或者只是把時間表交給他們而已?
(6)團隊領導者添加的功能要求,是否比他們協助削去的還要多?團隊領導者是否曾對新工作說不,而且對團隊提出合理的哲學觀,以便於團隊回應新的要求?
(7)團隊的人是否受到鼓舞力挺,對無法和目標及願景相符合的新工作要求說不?
(8)做估算實用的是什麼機率?機率有在主要高層次時間表中表述出來嗎?客戶 / VP / 顧客是否知道這件事?是否討論過另一個提案,會花比較多時間,但機率比較高?
(9)時間表中是否有定期的時間,可以讓領導者和管理者進行時間表調整和重新審查?
(10)時間表是否有假設假期季節的工作時間較少?
(11)規格書或設計規劃,是否好到足以讓工程師做出良好的工作估算?
(12)工程師在做出良好工作估算上,是否受過訓練或經驗老道?
2.時間表有三種功能:做承諾、鼓勵每人將其工作視為對整體的一部份貢獻、追蹤進度。
3.大時間表應該切成小時間表,把風險減到最小,並增加調整的頻率。
4.常見的規劃產出物:
(1)行銷需求文件(Marketing requirements document,MRD):說明存在哪些商業機會,以及專案該如何利用這些機會。它用於協助定義專案的「內容」。
(2)願景 / 範疇文件(vision / scope document):定義專案的目標、為何目標有意義、以及專案有哪些高層次功能、需求、日期。願景文件把所有關於可行專案的有效想法,都放進單一構圖中。若有 MRD 存在,願景文件應該延續並大量引用它。它直接定義了專案的「內容」
(3)規格書(specifications):定義要做的工作。良好的規格書是衍生自一組需求,然後透過反覆設計工作而繼續發展。規格書應大量繼承自願景文件。它定義了專案的「做法」。
(4)工作分解結構(work breakdown structure,WBS):定義如何去做、什麼工作要先做、由誰來做、所有個別工作有哪些、如何追蹤。它定義了專案的「做法」。
5.規劃專案牽涉到三種對等觀點的運用:
- 商業
(1)為何我們的生意需要這個專案?
(2)我們的顧客有哪些未滿足的需求或渴望?
(3)我們可以提哪些功能或服務,以滿足這些渴望和需求?
(4)根據什麼基礎認為顧會購買這項產品或服務?什麼會讓他們有動機如此做?
(5)專案成本多少(人 / 資源)?要多少時間?
(6)潛在的收益有多少(或組織營運成本會減少多少)?要多少時間?
(7)要放棄哪些項目,才能做這件事?
(8)這專案對我們長期商業策略有貢獻嗎?或者保護了其他可產生收益的資產?
(9)這專案如何協助我們比得上、趕過或打敗競爭對手?
(10)這專案應該鎖定哪個行銷時段?
- 技術
(1)專案需要什麼?
(2)怎麼運作?每個元件怎麼運作?
(3)要怎麼建造?怎麼查核是否按我們所要的方式運作?
(4)對目前系統或我們能做到的系統而言,能達到多少可靠度、效率、擴充性、以及效能?這點和專案所要求的是否有落差?
(5)我們隨時可用的技術或架構有哪些?我們是否要賭一賭,試用任何即將可用的新科技?
(6)團隊及專案適用哪些工程流程及手段?
(7)我們的人有哪些可用的知識和專業?他們如果不參與這個專案該怎麼辦?
(8)我們能填補專業上的漏洞嗎?
(9)要花多少時間建造?要做到什麼程度的品質?
- 顧客
(1)人們實際上都在做什麼?
(2)試著做這些事時,他們會碰上什麼問題?在哪裡受阻、感到困擾或沮喪?
(3)他們需要或想做什麼,卻完全做不到?
(4)讓事情變得更簡單、安全、快速或可靠的特定基會在哪裡?
(5)就改良事情做法而言(第一點的觀點來看),有什麼樣的設計想法,是最有潛力可以改善顧客經驗的?
(6)如何探索這些想法?有什麼原型、草圖或其他做法必須研究,才能協助我們瞭解專案在這方面的潛力?
(7)專案應該使用什麼核心想法和概念,以表達資訊給使用者?
6.專案規劃問題清單:
(1)為什麼有這個專案存在?我們為何是做這件事的正確人選?目前需要先完成什麼?
(2)有哪三、四個有用的編組,可以討論我們現有的不同類型顧客?他們的需求與行為有何差異?
(3)有哪些人口統計資訊,可以協助我們瞭解這些顧客是誰?
(4)每個使用者群體使用我們的產品從事哪些活動?他們購買產品的用意,與所從事活動之間的關係為何?我們行銷產品的方式,與他們所從事活動之間的關係為何?使用產品滿足他們的需求時,是否遇到什麼問題?
(5)誰是我們前在新顧客?需要什麼功能、使用場景(scenarios)、或產品類型,才能使他們成為顧客?(這些新顧客的人口統計資料是什麼?)
(6)我們是否有這樣的技術和專業,足以建立滿足這些需求和問題的東西?
(7)我們能否建立這樣的技術或取得這樣的專業,以建立滿足這些需求和問題的東西?
(8)新產品或產品線中是否有重大機會?或者需求直接和現行產品或產品線綁在一起?
(9)是否有可行的營運模式,可以使用我們的專業和技術,以解決這些已知的問題或需求?(在可預期的時限內,利潤是否大於成本?)
(10)下一版或產品上市的行銷時限是什麼?哪些機會與時機對達成目標最具體意義?
7.規劃日常工作應謹記三件事:
(1)流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眾人應該扮演的角色。誰具有需求授權?設計?如果有太多人參與,要如何做決策?如何打破各種束縛?
(2)每個人都應該知道中間點是什麼。規劃開始的那一天,以及專案定義要完成的那一天之間,有哪些里程碑?產出物的時程應該儘早列出,同時定義出負責單位。「規劃」究竟何時結束,而設計或實作又何時開始?
(3)討論每種觀點時,應該時常開會。新資訊或想法的報告應該展示出來,而新的問題或結論應該提出來。
8.優質願景的五項品質指標:簡化、意圖明確(以目標為準)、統合、鼓舞人心、容易記住。
9.專案願景的核心必須回答下列問題:
(1)這個專案的這個版本,如果以一句話來定義,該怎麼寫?
(2)這個專案對組織的目標有何貢獻?為什麼這個專案比其他對組織目標同樣有貢獻的專案,更有意義?
(3)對顧客而言,哪些使用場景 / 功能是專案不可或缺的?(優先順序 1)
(4)對顧客而言,哪些使用場景 / 功能是最想要的,但不是絕對必要的?(優先順序 2)
(5)誰是顧客?這個專案替他們解決什麼問題?有什麼證據或研究支持這些說法?如果沒有這個專案,顧客會怎麼做他們的事?
(6)組織中,誰是此專案的利害關係人?他們在專案中的角色為何?
(7)為什麼這些顧客會購買或訂購這項服務?
(8)誰是競爭對手,以及這個專案和他們的比較起來如何?
(9)有哪些顧客相關的解決方案曾經被要求或建議過,但確定不會是這個專案的一部分?
(10)如果在問題的搜尋中沒有這項技術,該怎麼辦?
(11)哪些是專案不會達成的?
(12)這個專案有什麼可能的情況會失敗?如鵝避免或盡量縮到最小?
(13)專案要成功,有什麼其他公司或群體是必須配合的?
(14)從高層次來看,工作怎麼在團隊中分配?誰是專案中每個主要子區域的領導者?他們擁有什麼樣的授權?
(15)專案仰賴的假設有哪些?這個專案又仰賴什麼其他專案、公司或組織?
10.在專案進行中,於每個狀態報告會議或領導統御會議上,都要問下列問題:
(1)願景有無精確反應出此專案的目標?
(2)願景是否有助於引導個別貢獻者做決策,並拒絕超出專案範疇的請求?
(3)我們是否應該考慮對願景做什麼修改,使得問題 1 和問題 2 成真?
11.撰寫需求的初步指南:
(1)要有對需求進行交涉和反覆研討的打算。
(2)抓出不正確的假設。
(3)抓除遺漏的資訊。
(4)替每個需求定義相對的優先順序。
(5)把無意間造成的模糊語言改正消去。
12.對所有專案管理、創意性思考、以及解決問題而言,最有力的問題:
你要解決什麼問題?
13.腦力激盪的四條規則:
(1)當某人提出構想時,唯一接著的回應就是「對,而且...」。你的目的是讓他的構思能持續發展下去。
(2)提出想法後,不能接著否定自己。提出想法的目的在於引導別人說出更好的東西。
(3)不能提阻撓性問題。思考怎麼把他們的初步想法引導成有用的東西。不管要做什麼假設,態度要大轉變,只要能讓某人的陳述有意義就行。
(4)讓他人滿面春風。沒人應該記錄誰說了什麼。功能應該歸給那些協助小組其他人把最佳想法放大、表達出來、或引導出來的人。
14.設計想法的最佳起始點就是顧客經驗。
15.設計階段的階段查核點:
(1)願景文件和概念原型的論證。
(2)想法分組 / 清單。
(3)三個替代方案。目標把可能設計的方向縮小成 3 到 5 個替代方案。
(4)兩個替代方案。調查、研究、原型,以及提問,直到有信心可以縮減到兩個替代方案。應該要有明確的方向,以定義剩下來最重要的決策點。
(5)一個設計。調查、研究、原型,以及提問,直到可以做出最後的方向選擇。
(6)規格書。寫下單一選擇出來的設計文件。寫下單一選擇出來的設計文件。使用剩餘的時間調查、瞭解、並決定低層次設計議題。
16.選擇要做什麼原型的方式:
(1)從每群組中找出最有希望的想法,試著將這些想法結合成單一設計。
(2)替每個群組做小型原型,以觀察它們走向何處。所有必須解決的問題是否只須重塑架構或增加客制化功能就能解決?要瞭解每種方向的設計結果。
(3)設計師的判斷:讓設計師以其經驗和直覺,決定第一步要使用什麼。
(4)把最難或最重要的設計問題列成清單,並作出原型,以協助找出答案。
17.程式設計師應回答的原型清單:
(1)從高層次來看,我們怎麼建立呈現在設計原型中的東西?是否有可用 / 應該使用的現存程式碼或技術?
(2)有無合理的設計變更是設計師應該注意的,以減少建造成本?
(3)需要哪五個或六個主元件?它們彼此間有何關係?從最高層次來看,這些元件的建立有多昂貴?
(4)最大的技術風險為何?哪些元件在建立上最困難或最複雜?
(5)元件之間有哪些介面是最複雜或最可能失敗?
18.針對早期原型反覆的問題:
(1)這滿足了哪些需求?我們可以確認嗎?(可用性,使用案例等)
(2)就應該解決的問題來看,這樣的設計有哪些好處和壞處?(每種設計的可用性、商業、技術、考量的優缺點)
(3)評估這種設計需要什麼資料?
(4)我們從此設計中可學到什麼,是在下次嘗試時應該保持或消除的?
(5)在下一輪反覆中,我們要做什麼嘗試,才會更好?
(6)想法群組或其他原型中,是否有其他想法是我們應該包含進來的?
19.針對晚期原型反覆的問題:
(1)這可以協助我們做什麼決策?
(2)這可以協助我們結束哪個開放議題?
(3)這種設計是否確認了有個我們必須研究的問題?是否解決了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
(4)在下一輪反覆中,我們要做什麼嘗試,好讓我們更接近撰寫規格書?
二. 技巧
1.五種規格書:
(1)需求:在設計流程前定義好,且從願景文件推衍而來。需求應配合功能規格書,以便於檢閱。
(2)功能:從顧客觀點描述某個場景的行為。從使用者介面描述軟體功能,並且從非技術的觀點,詳細說明事情應如何運作。功能規格書應該描述當顧客工作完成時,其經驗會有何改變;同時應該包含一份簡短清單,列出為實現此情景,工程師所定義的工作項目-和需求清單不同,因為它定義的是滿足需求的特定設計,包括使用者介面等設計要素。
(3)技術:說明實現功能規格書所需的工程手法。只有針對最複雜的元件,或其他程式設計師可能使用的可再用元件,才需要做足夠詳細的描述。此外,對功能規格書所需的工作項目,也必須提供輔助證據。
(4)工作項目清單:實現功能規格書所需的每項程式設計指派任務的說明,應該做到把不同重要等級的項目分開的細分程度,同時以天數估計時程。清單的建立是程式設計師的工作,檢閱與控管清單是專案經理的工作。
(5)測試準則以及里程碑完成標準:包含針對新功能、具優先順序的使用案例,同時列出目標,指出在這些案例上,程式碼的表現應當如何,才能滿足里程碑的品質目標。
2.規格書撰寫的技巧:
(1)從其它規格書借用優良的使用說明。
(2)避免行話和模糊不清的語言。
(3)當你受困於不知如何才是表達概念的最佳方式時,應參考舊規格書。
(4)當你撰寫時,心中要有特定的讀者群。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規格書中把行為或功能的說明,和對現行描述內容相關的議題或問題給分隔開來。因此,在規格書結尾應該有一份開放議題清單。
(5)不要愛上 Visio 或流程圖。應對工具和圖表保持客觀。
(6) 規格書不用完整列出 API 參考資料,或描述每個實例或可能的行為。把焦點集中在 10 或 15 個常用或最重要案例,然後再以另一份文件將其他剩餘的部分都列出來。
(7)深入研究前,使用虛擬程式碼(pseudocode)或甚至用英文,從高層次來描述複雜演算法。
3.管理開放議題的技巧:
(1)這個議題何時必須解決?誰是做決策解決該議題的最佳人選?
(2)這個議題能否以某種方式獨立出來,也許做成特定元件或使用場景?或者這個議題是否會衝擊整個功能或專案?
(3)此問題有哪些可能的解法尚在考慮中?每種替代方案對規格書有什麼衝擊?
(4)我們可以刪掉這個議題嗎?在優先順序 1 的使用者場景中,這個議題對顧客的衝擊如何?
(5)這個議題能否切割成可以委托給其他人的更小議題?
(6)阻礙此議題解決的問題是誰或是什麼事?該做什麼才能把阻礙移除掉?
4.終止設計 / 規格書差距應考慮的問題:
(1)無論選擇的替代方案是哪一個,是否有必須完成的工作項目?如果有,就應該做估計,加進規格書中。必要時,這些工作項目可在規格書定案前就開始。
(2)PM 或設計師能解決這個議題嗎?解決這個議題是否會引出新的工作項目?
(3)在解決此議題上,有哪些可能的替代方案尚在考慮中?
(4)在這些可行的替代方案中,哪一個是最昂貴的?對這個方案牽涉的工作項目做估計,讓規格書和工作項目清單有個最壞打算的設計計劃。
(5)這是主要或核心元件嗎?程式設計師何時必須實作此元件?這個元件可以日後在實作階段實再設計嗎?是否有其他元件仰賴這個元件?
(6)這個議題能否被包含、縮小、切割、或刪掉?如果不能,就放到順序清單的頂端。
5.規格書檢閱時的問題清單:
(1)程式設計師的工作項目清單和規格書相符嗎?規格書中的每項重要元件和每個工作項目的關係為何?設計過程中的哪個地方最有可能找到漏掉的工作項目?
(2)這樣的設計最可能以什麼方式出錯?最弱的元件或介面是什麼?為何無法改善?
(3)這樣的設計,哪一方面最強健?哪一方面最弱?我們最有信心和最沒信心的是什麼?我們的力量和信心是否以最重要元件為中心?
(4)我們有適當層度的品質嗎?這樣可以做到專案願景所需的可靠性、效能、以及可用性嗎?測試的估算實際嗎?
(5)為何簡單一點的設計不會更好?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的複雜度或功能嗎?我們有什麼證據或紮實的論點,說明簡單一點是不可行?
(6)這樣的設計和什麼有相依關係?有沒有什麼技術、公司、專案、或其它規格書失敗時,會破壞或阻礙工作的進行?我們有任何緊急應變計劃嗎?
(7)設計中的哪些元素最可能改變?為什麼?
(8)指派給這個專案的測試、說明文件、行銷、以及其他專家,是否都有做出最佳工作所需的資訊?他們最關心的是什麼事?這些事該如何解決?或者有沒有紮實的理由可讓我們忽視?
(9)就此規格書或功能而言,PM、程式設計師、以及測試員最關心的是什麼?
(10)是否有機會共用或借用此專案正在建造之其它功能的程式碼?
(11)我們是否滿足 UI 所需的存取性和區域化需求?
(12)這樣的設計有什麼安全防護風險?為何不可把它刪除?有在規格書中說明嗎?有包括潛在的補救方法嗎?
(13)我們有沒有可信賴的證據指出,特定使用者可以利用此 UI 設計,成功地做到他們想做的事?
6.規格書應做到的三件事:
- 確保建造的是對的產品。
- 作為進度里程碑指出專案規劃階段告終。
- 在專案進程中,讓不同的個人可以做深度檢閱和回饋。
7.衡量決策的問題:
(1)決策核心的問題是什麼?(探索性的問題)
(2)這項決策對專案的衝擊有多久?衝擊有多深?(重大決策最好儘早做)
(3)如果你錯了,衝擊 / 成本為何?哪些決策也會連帶受到衝擊?(考慮此項決擇是否獨立,如果不是,應一次做好幾項決擇)
(4)機會之窗出現在什麼時候?(決策的速度比決策的品質更重要)
(5)我們以前做過這種決策嗎?
(6)誰具有專家觀點?這真的是我該做的決策嗎?
(7)我們需要誰的核准?我們做決策前,需要 / 想要誰的回饋?
8.優缺點清單應考慮的事項:
(1)一定要包含「什麼也不做」選項。不是每項決策或問題都需要行動。
(2)你怎麼知道你認為你知道?要尋找資料和研究,以協助回答重要問題或主張。
(3)問艱難的問題。直接追問決策的衝擊。
(4)要有異議。
(5)考慮混合式抉擇。
(6)包含任何相關觀點。
(7)從紙上作業或白板開始。
(8)精煉直到穩定。
9.檢閱決策的問題清單:
(1)這項決策有解決核心議題嗎?
(2)是否有更好的邏輯或資訊,能加快決策?決策時的時間都花在哪裡?是否有什麼知識或建言,是你之前可以拿來加快尋找或探索替代方案的過程?之前用了什麼研究工具?
(3)願景、規格書、或需求有所助益嗎?這項決策是否揭露出願景的弱點或缺失?決策之後,願景 / 規格書 / 需求是否有更新,並消除疏失之虞?
(4)這項決策有助於專案進展嗎?
(5)是否有重要人士參與過程,卻無法參與決策?有沒有任何人的輔助和事業是必須的,但卻沒參與?你是否試著和他們聯繫而找不到人,或者你根本沒試過?是否有其他方式比起你以前做過的,可讓他們更有效參與?
(6)這項決策有防止或引發其它問題嗎?當前議題也許解決了,但其它問題卻引發了?士氣是否大降?合伙公司或團隊是否被彼此決策激怒?這項決策的副作用是什麼?能否避開?這些人有參與或不知情?
(7)事後來看,當你想把決策做對時,有哪些事是你應該擔憂的?誰的意見或影響力造成了扭曲?誰試著讓它減到最小卻被忽略了?
(8)你是否有足夠授權做對的事?
(9)做此決策所學到的事,如何應用到專案提阿地方?
三. 管理
1.優先順序的問題清單:
(1)我們試圖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2)如果問題有好幾個,哪一個最重要?
(3)這個問題和我們的目標有何關聯,或者會如何衝擊我們的目標?
(4)修正此問題使目標能滿足的最簡單方式為何?
2.里程碑應設定的標準:
(1)完成的規格書 / 設計 / 工作項目清單。
(2)實際完成的工作項目。
(3)特定程度的臭蟲數目。
(4)通過指定的測試案例。
(5)效能或可靠度的數據標準。
(6)時間或金錢。
3.有效管理臭蟲的核心屬性:
(1)優先順序(Priority)。盡量保持簡單。優先順序 1 = 必須修正。2 = 找機會修正。3 = 想修正,但未必發生。4 = 不大可能發生。
(2)嚴重性(Severity)。臭蟲的衝擊有多嚴重?優先順序 1 = 資料遺失、系統當機、或安全議題。2 = 主要功能未如預期(指定)般運作。3 = 次要功能未如預期(指定)般運作。
(3)指派(Assigned to)。把所有臭蟲都應該指派給個人。新臭蟲可以先指派給一個別名(alias),但臭蟲分類的一部分目標,是儘快把臭蟲指派給個人。為了讓 beta 版本的臭蟲能進入分類程序,可以建立名為「作用中」的值,讓臭蟲可以被指派給這個值。有被指派給這個值的臭蟲就能進行分類,然後指派給真正的人。
(4)重視(Reproduction)。讓其他人能重現此臭蟲的一連串動作。
(5)區域(Area)。臭蟲應根據在專案中的發生之處進行分門別類。
(6) 發現者(Opened by)。發現這個臭蟲的人的姓名,以及聯絡資訊。
(7) 狀態(Status)。臭蟲只有四種狀態:作用中(activity)、已修正(fixed)、已解決(resolved)、或結案(closed)。作用中是指臭蟲尚未修正,仍在考量中。已修正是指程式設計師認為已經解決。或同意延後處理,臭蟲才算解決。結案指該臭蟲的生命已結束,而且測試團隊以確認它的終止。
(8)解決方法(Resolved as)。臭蟲解決方式有幾種:修正、遞延到下個里程碑或版本、和現存臭蟲重複、或者不會被修正。
(9)類型(Type)。有兩種臭蟲類型:缺陷(defect)和復發(regression)。缺陷是平常的普通臭蟲。復發是已修正過的臭蟲,現在又因為其他變動的負面邊際效應而再度出現。
(10)分類(Triage)。指出臭蟲是否已被分類,以及結果為何。此欄有三種狀態:已核准、已駁回、或調查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