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你可以不怕死】讀後感

1.快樂來自於各方。若是認為它只能源自於一方,你就失去了其他的機會,因為你會一直希望它是從你想要的那個方向來的。

你已經在自己的快樂之上附加了許多條件,但縱使開出來的所有條件都達成了,你還是不快樂,因為你會繼續為自己的快樂開出新的條件。


當初會接觸到這一本書,是因為看了林夕《原來你非不快樂》,書中介紹到一行禪師撰寫的這本《你可以不怕死》,出於興趣便找來閱讀。

書中大半篇幅在引導「生」、「死」其實只是一個概念,超脫這個概念,便能從生死輪迴的恐懼中解脫。

所謂「活著」這個事實,佛教的觀點是「精神」上存在,而非「肉體」的存在。例如我活著,是繼承著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的精神(因曾祖父母把自己的觀念教導給祖父母,祖父母融合後再結合自己的觀念教導給父母,最後父母再融合自己的觀念教導給我),換句話說,世世代代的祖先們,其實都活在我的身上,即便父母、祖父母仍健在,這在世俗常理中看來有些奇怪,因為佛教的觀點中,根本不存在「生」、「死」。

一行禪師在書中很常用「雲」、「火」來比喻生命,例如這段「深觀燭火的本性。前一秒鐘,滋養火焰的是蠟燭最上端的蠟油和氧氣;後一秒鐘,前面的蠟油和氧氣已經燒完了,而火焰又使新的燃料分解,繼續燃燒。燃料不同,火焰當然就不同了。」

我們從這樣的觀點來解釋這段話:假設火焰是人的生命,蠟油是人身處的環境,氧氣是父母,就能解釋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由環境、父母塑造而成,而下一個生命,是由前一個生命分解後,融入於父母這個角色,不斷地孕育後續的生命。

再來看看書中的這段「若是燒掉一張紙,那麼紙的形貌就不見了。但其實那張紙正在以其他的形式延續下去。其中一個形式便是煙。從這張紙裡升起的煙,將會加入天空裡早就已存在的那一兩朵雲中。明天,下個月,雨或許就會降落下來,而其中的一滴很可能會打在你的額頭上。那一滴雨便是你的那張紙。」

這樣的觀點,便是佛教認為生命是永生不止的原因。

人之所以對他人的死難過,是由於尚未從「肉體」這個概念中超脫,因為我們人往往過於執著表面,這也就是佛教常希望人們懂得覺察、深觀的原因。

至於具體做法,便是可以藉由上述摘取的段落中做發想,例如一粒米、一片落葉,觀想它的「前世今生」,這對於超脫形體的概念而言,我個人認為非常有幫助。

心得大致到此,再來說說我為何喜歡佛教多過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的原由,其實在於佛教中,我認為最重要的觀點是,佛教把信仰放在自己身上,也就是只信「自己」,而非怪力亂神。佛教講求從「自己」觀念上的解脫,而不是塑造一個神的形象,當受挫折時祈禱哪個神能幫助你,佛教要你所有的事情從根本去解決,也就是「自己」,在這樣的觀點下,所謂的佛,指的就是你。

無我、無常,目前我感覺自己略懂略懂了,至於涅槃的境界對我而言還是相當抽象。在此稍微解釋下佛教所謂的涅槃,意思就是要你拋棄所有既有的觀點。這樣的境界就像是張無忌必須忘了所有的武功才能學會太極拳一樣,希望自己有一天能達到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