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深入淺出PMP》筆記
一. 簡介
1.PM條件:
(1)知識
(2)效能
(3)人際技巧
2.企業環境因素:
(1)人
(2)市場
(3)資料庫
(4)標準
(5)風險容許度
3.策略:
(1)專案(Project): 有開始與結束,具有特定產出
(2)計畫(Program): 被共同管理的一群專案
(3)組合專案(Portfolio): 包含計畫與專案
4.PM每天應做的事:
(1)收集產品需求
(2)管理利害關係人的期望
(3)處理專案限制
5.專案管理實務程序:
(1)起始: 撰寫專案將產出什麼、由誰負責、所需的工具
(2)計畫: 決定如何控制、如何進行專案
(3)執行
(4)監督與控制
(5)結案
6.專案管理知識領域:
(1)風險: 預做規劃,即時處理
(2)品質: 有效率且正確地產出
(3)範疇; 定義專案會與不會完成的任務
(4)採購: 定義合約內容,並慎選承包商做你的專案
(5)溝通: 建立訊息流通的管道,讓每個人對專案的資訊清楚了解
(6)時間: 預估完成所需花費的時間,並確保在時限內達成
(7)整合: 讓所有人朝相同目標前進,並處理變更
(8)成本: 做預算,並追蹤正在花費的金錢
(9)人力資源: 激勵所有人
二. 組織、程序與專案
1.功能型組織:
(1)執行專案的團隊是向「部門經理」報告,以「部門」為中心
(2)PM的時間大多花在「行政」工作上
2.專案型組織:
(1)執行專案的團隊是向「PM」報告,以「專案」為中心
(2)PM的時間大多花在「決策」上
(3)團隊成員由「PM」挑選。專案結束後,團隊便解散
3.矩陣型組織:權力與責任由PM與部門經理共同分擔
三. 程序架構
1.分階段管理:
(1)循序關係: 當一個階段完成後,才會繼續進行下個階段
(2)反覆迭代: 當在進行第一階段的「執行」程序時,同時進行第二階段的「起始」、「計劃」。常用於處理不確定、變化快速的環境,如軟體開發
(3)重疊關係: 第一、二階段同時進行。風險高
四. 整合管理
1.整合管理程序:
(1)起始:發展專案核准書: 由為專案支付費用的人(贊助者)授權給你進行工作的文件,才有權力告訴團隊成員應該做什麼,以及何時做
(2)計畫:發展專案管理計畫書: 指引發生在專案中的一切
(3)執行:指導與管理專案執行: 確保每個人做他們應該做的事,以及專案建立的產品或服務符合利害關係人的需求
(4)監督與控制:
﹡監督與控制專案工作: 持續監督專案中進行的每件事,並盡早發現問題
﹡執行整合變更控制: 一旦發現問題,必須與利害關係人、贊助者協同合作,並在專案管理計畫書中,更新所需採取的額外步驟,確保三方達成共識
(5)結案:確認你對所有事情都做好文件化的工作,並整合這次學到的經驗
2.「發展專案核准書」程序:
(1)合約: 你同意要做的事
(2)專案工作說明書: 所有必須為專案建立的東西清單
(3)商業論據: 說明為何值得接下這個專案,包含無形效益
(4)專家判斷、市場調查
(5)專家描述、需求: 目的
(6)指派的PM以及授權層級: PM是誰?他應該做什麼?
(7)專案里程碑摘要: 各項工作必須達成的日期。必須預設提前
(8)企業環境因素: 你必須知道每個部門如何運作、市場狀況、公司策略、政策、文化、人員
(9)組織程序資產: 公司的專案執行標準、過去專案的經驗
(10)結論
3.「指導與管理專案執行」程序:
(1)使用計劃書建立交付物: 產出的每一件事,包含文件、計劃、預算等
(2)修復交付物的缺失
(3)隨著計劃書的改變,確認那些改變都有反映在交付物上
(4)撰寫工作績效表: 包含追蹤團隊執行狀況、記錄客戶的正、負面意見、想辦法量測每個知識領域的程序被執行得如何
4.監督與控制專案工作:
(1)找到任何必須被加進計劃書的變更,以及必須對交付物做修復
(2)讓利害關係人知道變更的資訊,並確認每個人都知道你在做什麼
(3)找出你可能想進行的變更
5.整合變更控制:
(1)決定採行變更的地方
(2)「變更控制」是於事前;「矯正行動」是於事後
(3)一旦變更被核准,便更新專案計畫書
五. 範疇管理
1.產品範疇:產品或服務的特色與功能
2.專案範疇:產品所需完成的工作
3.範疇蔓延:造成團隊額外工作的失控變更
4.範疇管理計畫書:敘述你如何寫下專案範疇、如何確認它是對的,以及如何保持它的資料被更新
5.範疇管理程序:
(1)收集需求: 找出利害關係人的所有需求,釐清建造什麼、需求該如何被量度、追蹤
(2)範疇定義: 詳述你需要做什麼工作和你要產出什麼
(3)建立工作分解結構: 將所有工作組織成功做分項(團員要做的片段)
(4)範疇控制: 控制專案上的變更,是關於團隊所做的工作
(5)範疇驗證: 確認交付物符合「範疇定義」
6.與利害關係人溝通:
(1)訪談
(2)焦點小組: 針對最終產出討論
(3)促進研討會: 小組與利害關係人共同討論
7.群體創造力:
(1)心智圖
(2)Delphi: 以匿名方式貢獻想法,每個人針對產品必須做什麼的相同問題寫下答案。讓大家了解別人的想法,待討論後再次問相同問題,直到達成共識
(3)親和圖: 將想法寫在便利貼上,依照需求分類,幫助找到新需求
(4)腦力激盪
(5)名義群體: 將想法記錄下來,並交付投票,待排序完後將不重要、想更深入探討的想法分開
(6)問卷調查: 從更大的一群人中取得需求
8.收集需求的輸出:
(1)功能性需求: 產品的行為
(2)非功能性需求: 產品的隱含期望,如效能、使用便利性等
9.範疇定義工具:
(1)促進研討會: 整理出利害關係人需求,並設定可量化的目標
(2)產品分析: 分析關於工作要怎麼做,而非產品裡有什麼
(3)替代方案辨識: 探索進行工作的不同方式
(4)專家判斷
10.範疇聲明:
(1)專案目標: 所有目標必須是可量測的
(2)專案範疇敘述
(3)專家需求
(4)非專家範圍
(5)專案交付物: 專案要建立的每一件事,包括專案管理的資訊,如計畫書、測試報告等
(6)專案驗收準則
(7)專案限制: 已知的約束條件
(8)專案假設: 你認為成立的事
11.工作分解結構(WBS):
﹡「收集需求」、「範疇定義」的輸出為建置WBS的輸入
﹡範疇基準線: 當工作透過變更控制被加到專案範疇時,就調整基準線,以便追蹤記錄並與計畫相比較。必須檢視衝擊並取得核准後才能加入
﹡要完成WBS必須對工作分項建立「控制帳目」
(1)將工作分解:
(2)依交付物分解:
12.範疇變更程序:
(1)發現必要的變更
(2)建立變更需求: 寫下來,並確認每個人都瞭解它
(3)取得核准: 請求的變更->整合變更控制->核准
(4)進行差異分析: 將範疇基準線與想做的變更比較,看看變更有多大,並判斷是否需對計畫做變更
(5)重新規劃工作: 更新專案管理計畫書、WBS(含字典)、專案範疇聲明
(6)建立新的基準線
六. 時間管理
1.時間管理程序:
(1)活動定義: 所有要完成的活動清單
(2)活動排序: 安排適當順序,整理出分別由誰負責,並繪製成網狀圖
(3)活動資源估計: 完成這項工作的資源需求清單
(4)活動工期估計: 每項工作所需的時間
(5)時程發展: 將以上資訊集合,並建立時程表,以預估專案結束日期
(6)時程控制: 確保時程表持續更新
2.定義活動:將工作分解成能被估計的活動,其輸入源自於「範疇管理」、「整合管理」
3.活動定義工具:
(1)分解: 將在「範疇管理」的「工作分項」進一步分解成能被估計的活動
(2)範本: 運用過去做過類似專案的經驗範本,想出所有需要的活動
(3)專家判斷
(4)滾動式規劃: 邊進行邊規劃
4.活動定義的輸出:
(1)活動清單: 完成專案所有需要做的事情清單
(2)活動屬性: 每項活動的描述,包含用來想出工作順序的資訊、前置、後繼活動、限制條件、所需資源、時間有關的敘述等
(3)里程碑清單: 專案所有重要的檢查點,須讓每個人知道何者是必要、不必要
5.依存關係類型:
(1)外部依存: 依賴專案以外的事
(2)任意依存: 非必要,為團隊自行定義的依存關係,為流程導向
(3)強制依存: 依賴工作的本質
6.資源行事曆: 各種活動所能使用的資源、何時能使用的資訊
7.資源估計的工具:
(1)專家判斷
(2)替代方案分析: 包含資源的數量、種類
(3)已發布的估計資料
(4)專案管理軟體
(5)由下往上估計: 分解活動成更細的片段
8.活動工期的輸入:
(1)活動清單、活動屬性: 活動的相關資訊
(2)活動資源需求: 顯示哪些資源被指派到哪個活動
(3)資源行事曆: 每個人力資源的有效性、能力、技能、設備、其他資源的數量、有效性
(4)專案範疇聲明: 為每個活動列出限制、假設
(5)企業環境因素
(6)組織程序資產: 包含來自其他專案的歷史紀錄、經驗
9.估計的工具:
(1)專家判斷
(2)類比估計: 檢視過去類似專案的活動
(3)參數估計: 將參數送進軟體評估
(4)三點估計: 將實際的、樂觀的、悲觀的估計值,三者加權平均
(5)預留時間分析:增加額外的時間至時程表中,並考慮額外的風險
﹡(樂觀+4實際+悲觀)/6=估計值
10.時程控制的估計:
(1)差異分析: 與基準線比較
(2)進度報告
(3)績效量測
(4)PM軟體
(5)調整提前、延遲、what、If分析、時程壓縮: 考量新資訊、判斷衝擊,並調整時程表
(6)資訊平撫法:分配資源
七.成本管理
1.成本管理程序:
(1)成本估計程序: 估計每個活動的的時間、成本等
(2)預算編列程序: 將所有估計值加總,並做成基準線
(3)成本控制程序: 根據預算追蹤實際的工作,並將執行現況,與預期狀況比較
2.成本估計的工具:
(1)PM估計軟體
(2)供應商投標分析
(3)預備金分析
(4)品質成本
3.建立預算:
(1)累加估計值到控制帳目(成本匯總):將活動估計值累加到WBS的控制帳目
(2)算出預備金
(3)使用專家判斷
(4)確認沒有超過預算
(5)建立基準線
(6)算出資金需求: 涵蓋預算、管理儲備金(因應未預期、規畫成本的資金)
(7)更新專案文件
4.成本控制的工具:
(1)實獲值管理
(2)完工所需績效指標(TCPI)
(3)專案績效審查
(4)預測
(5)PM軟體
(6)差異分析
5.計算規畫值(PV):總預算(BAC)*規劃完成百分比(Planned complete%)
﹡應該花了多少
6.計算實獲值(EV):BAC*實際完成百分比(Actual complete%)
﹡已經獲取的專案價值
7.計算時程績效指標(SPI):EV/PV
﹡是否超前或落後
8.計算時程差異(SV):EV-PV
﹡超前或落後多少
9.計算成本績效指標(CPI):EV/實際成本(AC)
﹡是否在預算內或超出預算
10.計算成本差異(CV):EV-AC
﹡在預算內或超出多少
11.計算完工所需績效指標(TCPI):(BAC-EV)/(BAC-AC)
﹡專案須執行得多好才能控制在預算目標內
12.計算完工成本估計(EAC):BAC/CPI
﹡預估專案結束時的總成本
13.計算完工剩餘成本估計(ETC):EAC-AC
﹡還需要花多少錢在專案上
14.計算完工成本差異(VAC):BAC-EAC
﹡預估專案結束時會有多少差異
八.品質管理
1.品質管理程序:
(1)品質規劃: 建立品質管理計畫書
(2)執行品質控制: 檢驗每項交付物的缺失
(3)執行品質保證: 檢驗專案是否符合公司整體品質標準、指南
2.品質規劃的工具:
(1)成本效益分析
(2)標竿法: 參考其他專案的品質規劃結果,再為這次專案設定目標
(3)實驗設計: 以科學方法測試交付物
(4)製作流程圖
(5)管制圖: 判斷哪些流程可能有品質問題
(6)品質成本: 將所有預防及檢驗活動的成本加總
(7)統計採樣: 檢驗某事務的代表性標樣本
3.品質管理輸出:
(1)檢查清單
(2)流程改善計畫
(3)品質統計數據: 包含使用的公式、量測的時機、原因、詮釋數據的方式
(4)專案文件更新
4.品質控制的工具:
(1)管制圖: 將程序隨時間進展的情形視覺化
(2)特性要因圖(魚骨圖、石川圖): 先列出缺失成因的所有分類,再依據分類分析
(3)柏拉圖: 用來判斷哪個問題需要立刻注意
(4)流程圖
(5)直方圖:分解資料的重要性
(6)趨勢圖
(7)散佈圖: 顯示不同類型的資料如何彼此相關
(8)檢驗
(9)核可之變更請求的審查
(10)統計採樣: 幫助進行有關產品的決策
5.品質保證的工具:
(1)品質稽核
(2)流程分析
(3)品質規劃的工具
(4)品質管理的工具
6.改善流程:
(1)連續的小改善
(2)適時的管理
(3)POCA循環: 計畫->執行->檢驗>行動->計畫...
九.人力資源管理
1.人力資源管理的工具:
(1)團隊組織圖
(2)RACI矩陣表: 包含角色、責任表(負責、批准、諮詢、告知)
2.人力資源管理的輸出:
(1)人員管理計畫書: 包含時間表、資源長條圖、訓練需要、表彰獎勵、釋出的標準
(2)角色與責任
(3)專案組織圖: 顯示指派給專案的資源報告結構
3.PM的權利
(1)法定權
(2)獎勵權
(3)專家權
(4)參照權: 代替某人行使其權力
(5)懲罰權
4.團隊發展階段:
(1)形成期: 團員尚在摸索其角色
(2)震盪期: 形成不同意見
(3)規範期: 調整工作習慣
(4)表現期: 最有效率的階段
(5)休整期: 處理與結案有關的事項
十. 溝通管理
1.溝通管理程序:
(1)識別利害關係人
(2)溝通規劃
(3)資訊散佈
(4)績效報告
(5)管理利害關係人
2.資訊散佈輸出:
(1)利害關係通知書、回饋訊息
(2)專案報告、簡報
(3)專案紀錄
(4)經驗學習
3.績效報告的工具:
(1)差異分析
(2)預測分析
(3)溝通方法
(4)報告系統: 記錄人們花費多少時間、金錢在工作上
4.計算溝通線:n個人的溝通線=n(n-1)/2
十一. 專案風險管理
1.風險剖析:
(1)風險辨識: 透過建立RBS來確認風險清單
(2)執行風險定性分析: 分析每個風險的機率、影響
(3)風險定量分析: 為風險指定數字化的資料
(4)風險回應規劃
2.風險辨識技術:
(1)腦力激盪
(2)訪談
(3)根本原因識別
(4)德爾菲技術: 分送問卷讓專家們填寫,且不記名
(5)文件審查
(6)假設分析
(7)檢查清單分析
(8)SWOT
3.風險定性分析:
(1)風險資料品質評估
(2)風險急迫性評估
(3)風險分類
(4)風險機率與衝擊評估
(5)機率與衝擊矩陣
4.風險定量分析:
(1)敏感度分析: 完全隔離某變數,並檢視該變數的影響
(2)期望貨幣價值分析: 評估風險性發生的機率,並乘上衝擊的影響,即得EMV
﹡威脅->負號;機會->正號
(3)模型化與分佈: 如蒙地卡羅分析
5.風險監控技術:
(1)風險重估
(2)差異與趨勢分析
(3)預算分析
(4)風險稽核
(5)技術績效量測
(6)進度會議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