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2日 星期日

【再想一下:好決策的關鍵思考術】讀後感

1.得到一項結果時,不可因下意識認為正確,而不多方考據其正確性。


2.將外部觀點納入決策:

(1)選擇一個參考類別:找一組在統計顯著性上夠廣泛,但在分析你所面對的決策上則夠狹隘的參考類別。

(2)評估結果分布:評估成功率與失敗率。

(3)做出預測。

(4)評估你的預測可靠性,並進行微調。


3.避免受大腦影響決策ˋ涉及的利害關係夠大時的決策:

(1)明確、全面地列舉所有的替代方案。

(2)尋求異議:提出答案有違本身看法的問題、尋找可靠的來源,請對方提供與你不同的結論。

(3)記錄決策:寫下決策背後的理由,並定期回顧過去的行動。

(4)情緒極端、缺乏情感時避免下決定。

(5)了解誘因。


4.破除專家限制:

(1)為你面對的問題配置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2)尋求多樣性。

(3)運用科技。



5.人要成為專家,必須經過審慎、刻意的練習,培養經驗。


6.利用群眾預測:

(1)多樣性:降低集體誤差。

(2)整體性:保證市場會把每個人的資訊都納入考慮。

(3)誘因:鼓勵人們,只有自認具備獨到觀點時才會參與,以減少個人的誤差。


7.破除情境知覺影響:

(1)知道你所處的情境:
<1>在周圍環境中專注於過程、維持壓力在可接受程度、當個深思熟慮的建構者,以及尋找任何能消滅負面行為的方式。
<2>應付淺意識的影響力,需具備對這些影響力的認知、面對這些影響力的動力、並願意致力於處理可能出現的壞決策。

(2)首先考慮情境,個人次之:在評估其他人的決定時,要先看情境要素,再轉到個人。

(3)小心制度性強制力。

(4)避免慣性作用:定期重溫你的流程,並思考這些流程是否助於你達到目的,以免延續錯誤。


8.市場觀點遠比個人言論更有意義。


9.不要為了符合盈餘目標,而放棄創造價值的投資。


10.處理複雜的適應體系:

(1)在正確的層次下思考體系的行為:如果你想了解股市,就得在市場的水平進行研究,而不是在個體中尋求觀點。

(2)留意緊密的耦合系統:流程進行到下一階段,中間不可有任何進行干預的機會。

(3)利用模擬打造虛擬世界。


11.理論建構的過程三階段:

(1)觀察:仔細衡量某種現象,並記錄結果。目標是制定共同標準,使人員可針對該主題的描述達成共識。

(2)分類:簡化、整合,依據屬性來區分類別。重點在於哪些類別可以奏效,與奏效的時間。

(3)定義或描述類別和結果間的關係。思考它為什麼會造成影響。


12.正確考慮所處環境:

(1)反省決策制定所依據的理論是否符合條件。

(2)小心相關性和因果關係的陷阱:考慮時間先後順序、關係,以及沒有額外因素導致另外兩個相關性出現。

(3)以改變的條件來平衡簡單的法則:以目前主要的狀況,和少數簡單但明確的法則加以調和。

(4)沒有一套永遠正確的決策,而是要視情況而定而做修改。


13.不應只專注於物品的一般功能,而應以不同方式將之概念化。


14.應付存在相變的系統:

(1)研究你所處理系統的結果分布。

(2)尋找臨界點時刻:注意多樣化的程度,以及認知到狀態變化經常是突如其來的。

(3)提防預言者:應充分理解分布的本質,以及對突發狀況做好準備。

(4)減緩負面效應,掌握好的一面:在你的進程中,應考慮所有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