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11/19 每日反省 - 重複做同樣的事,只會得到一樣的結果

最近在撰寫自傳時,回顧了自己大學的歷程,心裡有些感觸。

先提部落格的部分。

當初在經營部落格時,只有拿來作為讀書筆記、聽講心得的分享平台,後來隨著大量閱讀書籍、網路文章,看到別人有很多不錯的自我提升作法,便嘗試仿效。

例如當初會想寫《每日晨摘》,是仿效FB上一位網友每天撰寫數篇國際新聞摘要的作法。當時受到Mr.Jamie的影響,對Startup一詞相當憧憬,因此我的晨摘來源就包括36氪、爱范儿、虎嗅网等。後來慢慢發現自己對企管、人資方面有濃厚的興趣,便把晨摘內容改為商管類型。直到最近,覺得自己對國際、財經方面的認識太過粗淺,便改成了現在的方式:每天五篇企管文摘、五篇國際新聞、五篇財經新聞。

然而在閱讀這些新聞時,往往會讀到許多專有名詞,新聞大多僅寫出翻譯名稱,並未寫出其定義,或其來龍去脈、影響的層面,因此我便把這些名詞紀錄下來,透過網路搜尋的方式來加深印象。

至於《每日反省》部分,則是在許多文章中讀到,大多數的成功者,會在每天睡前紀錄下一天發生哪些事、這些事給自己的體悟、警惕。一開始我的作法是每天寫下三句提醒自己的話,有時是自己的感觸,有時是在網路上發現不錯的語句,令我深有感受時,我也會作為自己的反省。最近在看《贏在中國藍天碧水間》的節目,對藍天隊的隊長袁岳很有興趣,無論是他在組織團隊、規劃任務、運用資源等,都相當成熟老練,看他統御團隊,就像在看人下棋一般精采。後來到網路上查了他的博客,發現他每天早上也是固定撰寫一篇反省文章,便想參考他的模式,並做了些改良,而有了現在的做法:先撰寫一段當天的感受,結尾時再寫上對今天反省的總結。


再來是學校學習的部分。

記得大一上時和同學並不熟悉,軍訓報告時的分組,還是和附近的同學湊成一組,當時擔任了組長,這是我求學生涯中第一次負責組織規劃的任務,當時對企管書籍並沒有閱讀太多,大多只是自我成長類的書籍,完全對組長的職務是憑空想像。那時我想,做簡報應該是做統整的工作,既然是統整,感覺上就是組長該做的事,因此而負責製作簡報。至於任務規劃,印象中我是根據維基百科上針對保加利亞的欄目分類,挑選幾個我覺得重要的項目,分派給組員去查詢詳細內容,並讓他們把查詢好的資料整理好上傳給我,我再從中提煉出重點放至投影片內容(當時的投影片紀錄於《大學時期簡報作品》)。

後來上台報告時,我原先背了許多內容,由於第一次上台報告深覺腎上腺素有破表的趨勢,就連拿麥克風的手也在發抖,導致無法發揮完全。雖然報告上不盡預期,但當時獲得老師讚美簡報製作得不錯,心裡還是有些高興。

總結一下經驗,當時我犯了兩個錯誤,一是沒有事先和組員排練報告內容,大家多是當天帶稿照念,但由於是第一次念稿,導致語句不流暢,此外,若當時我能力具備,應事先和他們分享可以怎樣報告會更完美;二是沒有在事後感謝他們的付出。

而這次的經驗,也開啟了我學習領導、簡報製作的契機。

在同時有門「資管人的規劃」課程,課程中需要針對老師作為訪談對象,詢問老師的學習歷程。由於需要事先找老師做訪談,因此必須透過寄送信件的方式詢問老師意願與空閒時間。在這過程中我自學了寄送電子信件的基本禮儀、稱謂、末啟詞等,使得將來在與長輩以電子信件往來時,能不失禮貌。此外,讓我收獲最多的,是學會怎樣提出正確的問題。回答問題很容易,但提問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訪談前,必須事先掌握好對方的背景;訪談時的提問,必須先告訴對方你提這個問題的原因,再敘述問題,這樣能幫助對方在回答時能完全針對你想要獲得的資訊;訪談後,務必「當天」再以電子信件方式寄送感謝信,感謝老師願意抽空做訪談。

大一下時,有四門課分別給了我重大的教訓。

一是英文課程要報告自己在寒假時做了什麼,這項任務提早一個禮拜就發布了,當時我壓根忘了這回事,等到當天發現要報告,才趕緊在便條紙上寫下講稿。結果到了報告時,由於便條紙太小,顏色深,又是用鉛筆撰寫,導致幾乎看不到我自己寫了些什麼,念稿的時候完全不知道我自己在念些什麼,拿著麥克風的手持續在抖,最後結束這場難堪的報告。

這次我痛下決心,鑽研許多演講技巧、觀看大量TED影片,學習演講者的肢體動作、報告內容的組織脈絡、語調因關鍵字的轉變等。而為了克服演講時的緊張,我也查了不少資料,包括深呼吸、在手上寫字等,後來發現這些對我完全沒用,最根本的做法,就是持續不斷地練習、練習、再練習,其他的作法都只是輔助。現在上台我仍然會緊張,但比起先前,絕對有飛躍性地進步。

其他三門課,包括歷史、管理學、網際課程等,我已紀錄於《回顧大一下》,在此恕不贅述。


大二上的作業管理課程,是我第一次學到如何幫助團隊成員成長。當時簡報製作主要並非由我負責,我看過簡報的配色後(黑紅基底調),深覺配色會使得讓坐在遠處的觀眾看不清楚,向他建議可以換成其他顏色,加深對比。當時他回答是該品牌適合以黑紅基底作為訴求,也告知我若要更改顏色,他可以做替換。後來我想,我們學生大多會忽略簡報配色的重要性,因此想藉由這個機會,讓他了解黑紅配色在遠距觀看時的效果,以提醒他將來製作簡報時務必注意用色,報告時我便沒有要求他更改配色。我雖不知這樣的作法對他而言是否有成效,但我深刻領會一個團隊,不只應協同工作,更應協同成長。

大二上的資訊管理導論課程,可以說是我學習領導重要的轉捩點,內容紀錄於《回顧大二》,有興趣可以前往瀏覽。


大三上的軟體工程概論,則讓我學習到領導者職責分配應公平的重要性。在該課程中,需要撰寫一個簡單的系統,並且撰寫三份文件,包括SRS、SDD、SUM,當時我負責撰寫會員管理系統(另外的檔案管理系統、留言板則是各由一名組員負責),以及撰寫三份文件(其中SDD由一組員協助撰寫),後來覺得自己負責的事太多而感到不平衡。現在若站在領導者的角度來看待,則需要妥善分配職責範疇,若在企業中,則須搭配獎酬機制作為激勵誘因。當然,在這樣承擔較多責任的過程中我也學習了不少撰寫軟體文件的know-how,與程式撰寫的能力。

大三下的人力資源課程,是我職涯方向最重大的轉捩點。當時老師指派我做教育訓練委員會的主委,負責教育訓練的籌畫,以及領導教委會,並兼任總經理特助,藉由資訊管理導論課程的領導經驗,協助總經理領導班級。

在領導教委會制定願景目標時,原先我制定兩項目標,包括(1)參與教育訓練練習人數超過20人(2)委員會收到的問卷反饋超過20份,且平均在「滿意」以上。後來發現同學學習意願不高,這就導致兩個錯誤發生,一是我並沒有確認同學們真正的需求是什麼,而是我們擅自制定教育訓練內容;二是因為參與人數不足20人,未達成目標,會使得團隊士氣下降。而在協助總經理的過程中,我學到經驗難以透過口述傳授,只能親自體驗才能印象深刻,就如作業管理課程中我的做法一樣。

至於為何是我職涯方向的轉捩點,在於當時我在為同學們製作《大學生致勝的三個關鍵》簡報時,發現自己對教育有濃厚的熱忱,想讓同學們獲得成長,而花費約兩到三周時間,從蒐集資訊、規劃簡報架構、蒐集圖片素材、向他人詢問意見等,雖有好幾天熬夜製作,但一點也不覺得疲憊,反倒想到若能讓同學因簡報內容而有了想轉變的動力,那樣的情境,就是我這段時間最大的鼓勵了。

大三暑假時我回想自己從國中、高中、大學時做的UCAN、MBTI等測驗,都一致指向我適合從事教育相關職務,因此我便更加確定走人資是我的天職。


最後是校外學習的部分。

大一至大二期間,我做了學生壞的榜樣,就是頻繁地翹課。當時我認為大學所教授的知識,都是些落伍的觀點、用落伍的工具,因此一直往外參加演講,以掌握最新趨勢,包括電子商務、UE Desigin、資訊科技論壇、自我成長類的講座等。這些講座雖然讓我收獲不少,但如今我少參加的原因,在於我領悟到「責任」的重要性。這些講座大多舉辦在平日,導致我必須經常翹課才得以參加,但這樣翹課的行為,就是做為學生的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我應善加利用課餘時間做進修,這樣的學習,就我現在的觀點而言,才是正途。

另外我參加了GYLA執夢計畫競賽,原先以為是聽講座,後來才發現是一個企劃競賽,並且是到場後由主辦單位隨機組隊分配,這樣的過程讓我訓練了與陌生人迅速組建團隊的能力,以及對新環境的適應力。後來由夥伴們的努力,讓我們在總決賽中獲得《最佳人氣獎》的名次。

在此同時,我也到中國報名參訪團,與中國學生做交流,旅途過程紀錄於《「2012年台灣優秀學子嶺南修學團」旅途心得》。


如今回顧自己這四年來做的事,雖然過程中不免有些遺憾,但自己還是獲得了相當的成長。而這些經歷,若我連小小一腳步都不願意跨出去,根本不可能會發生。因此我不斷地讓自己做不一樣的事情,嘗試挑戰,嘗試失敗,才能讓自己累積足夠的經驗,應付未知的挑戰。

今日結論:人想要改變,若一味地做過去一慣的行為,仍只會產生相同的結果。試著從小處著手,慢慢地擴大改變,便能迎向你想要的最終結果。


如欲閱讀更多反省內容,請見 每日反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